“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

“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

ID:48931697

大小:1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5

“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_第1页
“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_第2页
“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_第3页
“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_第4页
“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中学语文论文“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中学语文论文“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中学语文论文“工笔画式”的课堂,让语文失去了什么?张雪琴从教14年,以每年听课30节计(学校规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5节),累计听课竟达400多节。翻开厚厚的一摞听课本,发现,这么些课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工笔画式”。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不着痕迹的教学框架,设计几个有梯度的问题,引领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研讨、对话、交流。教学流程,如一列火车,循轨而行。这类课堂,像工笔画一样,精致巧

2、妙。二是“大写意式”。教师退居幕后,课堂上,学生自读,谈感受,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学流程,如山间泉水,自由自在。教师偶尔跳出来,将有价值的问题引向深入,于是,课堂上呈现“无法预约的精彩”。这类课堂,像大写意画一样,自然灵动。写意式的课堂,需要学生有很高的提问能力,教师有超高的课堂驾驭能力,能迅速筛选捕捉学生对话中有价值的问题,否则,课堂易流于琐碎、肤浅、散乱,一般的教师不敢轻易尝试。所以,写意画式的课寥若晨星,而工笔画式的课则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流。随手翻开一个课例《紫藤萝瀑布》,其主要步骤是:1.赏藤萝。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出描写藤萝的句子,赏析,说说这是一树怎样的藤萝,并试着把这一特点读出来。2.明情感。听老师范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说说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变化?3.悟花语。个别学生诵读,说说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悟?如何理解这种感悟?4.教师寄语。愿你的生命如花绽放!课上到这里应该圆满结束,可离下课还有2分钟,教师灵机一动,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几只手高高举了起来。“文中的紫藤萝和《幽径悲剧》中的紫藤萝有什么不一样?”“‘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这句删除后文章也读得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句?”……

4、学生的疑问是来不及回答了,但这些疑问清楚地告诉我们:我们预设的问题和学生的阅读实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读不懂的,我们没有教。那整整45分钟,我们究竟都在教什么?如果没有最后一问,恐怕教师还在陶醉于整个教学流程的行云流水吧。这类工笔画式的课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1.缺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最重要的原则。王荣生教授曾深刻地指出,无论阅读之前之中之后,阅读教学的主体都是学生,对象都是文本。但在工笔画式的课堂上,问题是在学生阅读之前由老师精心设计的,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参与。课堂上,学

5、生围绕着老师预先设计的几个问题,去读课文,去寻找回答问题的线索,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是体现了,但关键的“自主”却无处可寻。学生阅读的不是文本,而是教师的问题,文本沦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学生最后学的,还是老师对课文的解读和老师从课文中归纳的知识。这样的课,无论老师处理得多么“机智”,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思想框架内穿行,学生理解的是教师希望他们理解的,学生感受的是教师期盼他们感受的;不管学生表现得多么“自由”,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表面上的“和谐”,只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学生既然是主体,问题理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6、然后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只是为他们提供帮助而已:当学生理解肤浅时,引领他们深入文本;当学生感受偏离时,引领他们回归文本。教师的主导,应以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需要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一切以学生为主体。2.违背了阅读的思维规律文本阅读,是以学生对艺术形象的感知为起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产生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这是一种自然向前推进的流畅的思维流程。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情感活动也逐步深化,两者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思维过程。“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阅

7、读主体,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起点、思维流程、阅读结果都是不同的。工笔画式的课堂上,老师却把学生当成抽象的整体,从而设计一系列问题,交给学生解决。于是,一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按照同一思维模式完成对同一文本大同小异的解读。在上《背影》时,一老师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父亲的形象;第二步,精读第六段,理解父子深情。课后,笔者问学生:文章哪里比较感动你?许多学生谈到了文末的那封信。不难想象,当学生的心被文末的信触动时,教师却硬生生地把他拽过了,不得不“津津有味地”品读老师规定的第六段,学生的思维被野蛮地打断,其

8、心理应该是很无奈的吧。若教师设计的问题,与学生的阅读现状不符,远离阅读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思路。这样的问题,不管问题多么精练,提问多么巧妙,对学生而言,完全是“横空出世”的突兀的问题,严重干扰了学生自己的思维流程。长此以往,学生学“乖”了,就放弃了自己的“思考”,一门心思去解决老师抛来的问题,最终形成思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