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

ID:48880755

大小:3.76 M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1-28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_第1页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_第2页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_第3页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_第4页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苑新报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晋州市第五中学崔焕永教材分析酸和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是贯穿酸碱盐知识的一个重要纽带,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验探究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从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感悟酸碱中和的结果——酸和碱各自特性都消失;感悟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接着,教材通过中和反应的产物引出盐的学习,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溶液的酸碱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正确认识溶液的酸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学

2、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3.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从而认识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首先,以探究洗发液的酸碱度为起点学习溶液的酸碱度与pH。然后,以洗发后再用护发素为契机探究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最后,学生自学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际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pH试纸测定一些液体的pH”以及“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的探究,加深对中和反应理解的同时体会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环保意识。教学

3、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教学难点:判断是否发生中和反应。教法选择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知识应“让学生自己找出来”。我认为“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否则学生就不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也就没有发现问题、发展能力的机会,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呢?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选择了引导探究法,通过创设情景、设计实验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来探究中和反应,从探究中层层启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适时营造学生学习

4、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为他们的学习添加“助推剂”。因此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学生学情、学法分析前两节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和碱的一些性质,而且知道了酸和碱的性质是对立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个疑问并急于想知道: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因此,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设计实验、分组实验并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和观察实验现象等活动,再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进而提高学生分析

5、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的动手能力。教学过程探究活动一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的洗发用品是酸性的还是碱性的?怎样测定和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呢?阅读思考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酸性溶液的pH值<7碱性溶液的pH值>7中性溶液的pH值=7酸性越强,pH越小碱性越强,pH越大(如NaCl溶液、Na2SO4溶液的pH=7)【方法】将被测液体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思考】如何测定溶液的pH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待测液盐酸硫酸氯化钠氢氧化钠洗发液护发素pH测定下列物质的pH并思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探究活动二

6、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呢?学苑新报1、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2、猜想与假设: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并有水生成3、设计实验方案4、进行实验探究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学苑新报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2、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3、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2KOH+H2SO4=K2SO4+2H2OCa(OH)2+2HCl=CaCl2+2H2OCa(OH)2+H2SO4=CaSO4+2H2O思考:这三种物质在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学苑新报盐:由金属离子

7、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酸+碱→盐+水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H++OH-=H2O学苑新报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改变土壤的酸碱性●处理工厂的废水●用于医药◆中和胃酸◆制成含碱性物质的药水,防蚊虫叮咬课堂练习用pH试纸测定你们实验台上的废液缸中溶液的酸碱度,并选用试剂将其处理为中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