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831973
大小:184.0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1-31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应用一、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反应形式:AB+CD=AD+CB二、复分解反应的书写原则(特点)1.双交换(内结合、外结合)2.价不变: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保持不变(如:AB+CD=AD+CB中,B与C结合成CB,A与D结合成AD;HCl+NaOH===NaCl+H2O)三、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条件生成物的条件酸+金属氧化物=盐+水反应物之一可溶生成物中要有气体、沉淀、水中的任意一种酸+碱=盐+水酸+盐=酸+盐碱+盐=碱+盐反应物
2、都可溶盐+盐=盐+盐注意:碱+酸性氧化物→盐+水,此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复分解反应要发生,且能够进行到底,一般应考虑两方面的条件:1、考虑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对反应物要求的条件)2、对生成物的条件要求(以下两者缺一不可)先看反应物:盐盐、盐碱反应物均可溶,有酸不看溶解性;后看生成物:出现气体、沉淀、水一种,复分解反应能发生。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所电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过程。六、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应用一、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比较反应前后是否有离子种类减少,如:生成沉淀、水、气体
3、时,会导致离子种类减少,则该复分解反应可以发生;否则,该复分解反应不能发生)【例1】下列物质间两两组合共能发生多少个化学反应?其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有几个?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铁、氧化铁、硫酸、氢氧化钙、碳酸钠【例2】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能反应的写出化学方程式。1、KOH+HCl2、Na2CO3+CaCl23、H2SO4+NaCl4、BaCl2+CuSO45、K2CO3+HCl第10页共9页【中考链接】1、下列各组物质的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一组是()A.HCl与NaOH B.Na2CO3与H2SO4 C.KNO3与
4、NaCl D.NaOH与CuSO42、下列物质不能与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的是()A.Ba(OH)2溶液 B.稀盐酸 C.CaCl2溶液 D.KNO3溶液3、下列物质的转变,不能由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HCl→NaClB.Ca(OH)2→NaOHC.CaO→CaCO3D.CO2→Na2CO3 应用二:判断物质或离子能否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物质相互间不反应或离子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就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1、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H+与OH-2、生成气体不能大量共存:H+与CO32-、OH-与NH4+、H+与HCO3-、H+与
5、SO32-等3、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Cl-与Ag+;SO42-与Ba2+;OH-与Fe3+、Cu2+、Mg2+、Fe2+、Ag+等CO32-与Ca2+、Ba2+、Ag+、Fe3+、Cu2+、Mg2+等【例1】下列物质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CuSO4和NaOHBBa(NO3)2和Na2SO4CNa2CO3和HClDCaCl2和KNO3【例2】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FeCl3、Na2SO4、HCl B.NaOH、NaCl、HNO3 C.MgSO4、NaNO3、KOH D.
6、Na2CO3、KNO3、HCl 特别提醒:注意题中隐含的其它条件,如颜色、pH等【例3】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是()A、Ca2+Mg2+Cl-CO32-B、Ba2+Fe3+SO42-Cl-C、H+Ba2+NO3-Cl-D、K+Na+SO42-NO3-【例4】下列各物质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存在,且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A、NaNO3HCl Na2SO4 B、NaNO3 NaCl CuSO4C、NaCl Na2SO4 Na2CO3 D、NaOH BaCl2 Na2SO4【中考链接】1、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
7、量共存的是 ( ) A.SO42-、Fe3+、Na+、OH- B.K+、SO42-、Cu2+、NO3- C.Cl-、K+、SO42-、Na+ D.Ca2+、Cl-、CO32-、Na+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第10页共9页 A.Fe2+、Ca2+、CO32-、OH- B.Na+、SO42-、Cl-、OH- C.Ba2+、H+、Cl-、OH- D.Ag+、NH4+、NO3-、OH-3、下列各组物质,能共同存在于水溶液中的是(
8、)A.BaCl2、Na2SO4、Ca(OH)2 B.MgCl2、CuSO4、NaNO3 C.AgNO3、BaCl2、K2SO4 D.CaCl2、K2CO3、NaNO34、下列离子能在PH<7的溶液中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