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济的词学思想.doc

周济的词学思想.doc

ID:48831433

大小:3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1-31

周济的词学思想.doc_第1页
周济的词学思想.doc_第2页
周济的词学思想.doc_第3页
周济的词学思想.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周济的词学思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介存斋词论杂著》中周济的词学思想内容摘要:周济提出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关键词:介存斋论词杂著、周济、词学思想、《介存斋论词杂著》原载于《词辨》前。《词辨》为周济于一八一二年客授吴淞时自编的一部词学教材,以选词为主,兼有评论。《介存斋论词杂著》共三十一条,发挥“意内言外”的说法,

2、明确提出填词要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并提出了“词史”之说,即能从词中见史,“感慨所寄,不过盛衰”,“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周济把上述理论原则运用到唐宋名家词数十家的品评上,作出了具体而微的辨析。《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载于《宋四家词选》前,是对《介存斋论词杂著》的继承和深化。周济,字保绪,一字介存,号未斋,晚号止庵,生于公元一七八一年,卒于公元一八三九年,荆溪(今江苏宜兴)人。公元一八〇五年(清嘉庆十年)进士,官淮安府学教授。

3、为学重经世济用,好读史及兵书将略,著有《晋略》八十卷,自负有济世伟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艺事,推衍张惠言词学,谭精研思,持论精审,为常州派(清代词学有浙派和常州派之分:秀水〔浙江嘉兴〕朱彝尊选辑《词综》,论词以“清空”为宗,一时作家,相习成风,是为浙派。常州张惠言兄弟选辑《词选》,以“意内言外”为主,又开常州一派)重要的词论家。著有《未隽斋词》和《止庵词》各一卷,《词辨》十卷,《介存斋论词杂著》一卷,辑有《宋四家词选》。另有论词调之作,以婉、涩、高、平四品分目,已散佚。《清史稿》卷四六八有传。周济提出

4、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初学词求有寄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介存斋论词杂著》提出“词史”说: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绸缪未雨,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4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见事多,识理透,可为后人论世之资。诗有史,词亦有史。庶乎自树一帜矣。若乃离别怀思,感士不遇,陈陈相因,唾渖互拾,便

5、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对于这段话,可分为以下两点来理解。首先周济强调,词应有寄托,寄托之内容应为与时代盛衰相关的“感慨”。他作了具体的说明:“绸缪未雨”,出于《诗经·鸱》“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之句,言对行将发生之变乱的预感;“太息厝薪”,“厝薪”,语出贾谊《新书·数宁》“夫抱火措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之句,言对苟安于乱世,不思救亡图存之人的愤慨;“己溺己饥”,出自《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之句,是对夏禹、后稷能

6、与生民疾苦同有切肤之感的赞扬之情;“独清独醒”,语出《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之句,言指屈原不苟于世而独善其身的无可奈何之情。此四者莫不带有时代盛衰的印记。周济认为,只有反映出此种“感慨”,才是一首好词的关键所在。其评王沂孙词云:“中仙最多故国之感,故着力不多,天分高绝,所谓意能尊体也。”又评唐珏词云:“玉潜非词人也,其《水龙吟·白莲》一首,中仙无以远过,信乎忠义之士,性情流露,不求工而自工。”反之,周济对粉饰太平、无聊应酬的“应歌”、“应社”之作相当鄙夷,贬之为

7、“无谓之词”即使词人所抒写者确为真实情感,然如纯属于一己之“离别怀思”、“感士不遇”之类的感受,也为周济所不屑,认为此类作品“便思高揖温韦,不亦耻乎”。这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周济主张词应寄托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内容。其次,周济认为,盛衰兴亡之感虽具社会性,但必须出自词人的“由衷之言”。它是词人对社会反复体验的产物,是词人长期酝酿的结晶,而并不是发于一时一事,所谓“见事多,识理透”是也。值得注意的是,周济肯定不同的词人面对社会衰乱会引发出不同的情感态度,认为词人之感受会因“性情、学问、境地”而异,这就使

8、词向着更为广阔之情感天地,又前进了一步。可见,一篇词作既要有深刻之社会意义,又要达到词人自我的实现与超越,实现二者完美而自然之结合,是周济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反映了此种寄托内容的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可为后人论世之资”,堪称“词史”。乍观周济此理论主张,4似与张惠言区别不大。因为张氏所讲之“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诗之比兴,变风之义,骚人之歌”,就其所代表之涵义而言,也是因国家治乱盛衰而引发之情感。但仔细辨别,不难发现,周较张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一,周比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