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

ID:48803336

大小:12.60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1-26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_第1页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_第2页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_第3页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_第4页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单元活动学会应用地形图 (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姚安一中张红刚学习目标自主梳理牛刀小试合作交流学习任务1.海拔与相对高度。2.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图绘制。3.如何区分陡坡与缓坡?山顶与盆地?山脊与山谷?陡崖与鞍部?4.如何绘制地形剖面图?5.等高线图的应用。常见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在地图上,一般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甲乙海平面1000米500米1500米某两点之间的垂直高相对高度某点到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绝对高度,即海拔陆地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550米深度二、等高线地形图绘制特点判读应用等高线。坡陡的地方坡缓的地方等高线。密集稀疏山等高线的特点等高

2、线的特点①“同线等高”: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字表示的是该点的,单位是。同一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0M等高线表示。②“同图等距”:在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度差,叫做。同一幅图中,处处相等。③“曲线闭合”:等高线均为曲线。④除外等高线不相交、不重合;等高线的特点⑤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疏密)⑥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凸向高处为,可能有河流分布的是,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山脊线、山谷线与等高线垂直,分别是流域的分水线和;⑦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部位是;⑧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坡度降低一侧,不与等高线相交,表示坡度降低

3、的方向;注意:示坡线A山地100300200AB盆地B山顶山脊缓坡陡坡鞍部山谷(三)等高线的判读:判读1、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100200300100200300山峰(山顶)盆地(洼地)等高线闭合:山峰海拔四周低,中间高盆地、洼地海拔四周高,中间低100200300300200100等高线弯曲:山脊山谷向海拔高处弯曲向海拔低处弯曲-分水线-汇水线-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100200300300200100山谷山脊500D1000河流E陡崖:等高线相当密集或重叠的地方鞍部:两山顶之间等高线不相连的地方50米150米25

4、0米AB等高距:50米FECG等高线密集等高线稀疏高低高低陡坡缓坡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崖试试看100200300AB从A点爬到山顶和从B点爬到山顶,哪条登山线路较陡?判读2、判断坡度陡缓与应用:应用:河流的流速、水能开发、航运条件旅游项目(瀑布、登山、漂流、攀岩)判读3、海拔高度判断及相对高度计算1、任意两点间相对高度:方法:确定等高距、确定两地的海拔;计算两地间最大高差和最小高差公式:H=(X+1)×等高距例:甲山与H点之间的相对高度甲:1000—1200米H:400—800米相对高度:200—400米练习:Q点对P点的相

5、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米)A.40<H<41B.49<H<50C.59<H<60D.60<H<61820830840PNQ30m0≥500米,<600米>200米,≤300米相对高度:≥200米,<400米公式:(x﹣1)×等高距≤H﹤(X﹢1)×等高距判读4、五种基本地形的识别地形类型主要地形特征等高线特征高,超过500米,坡陡谷深密集,弯曲海拔200米以下,宽广低平稀疏,平直海拔高,500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峭。中间稀疏,边缘密集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坡度和缓,连绵起伏。稀疏,多弯曲、闭合四周高,中间低。

6、中间稀疏,边缘密集平原:判读5:沙丘、梯田、火山、冲击扇等特殊地貌的判读820830840PNQ30m0等高线凸出的圆弧指示迎风坡(风向),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右图所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该地貌多分布在在我国的?探究三、等高线剖面图的画法-200m-100m0m100m200m300m300m200m100m0m100m200m等高线等深线最高处[300,400)最低处(-400,-300]探究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一般大坝选在峡谷处;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但避开断层、石灰岩分布区;理

7、由:蓄水量、工程量、移民、农田①选建水库坝址:公路、铁路线建设一般沿等高线走,可以减少施工难度;尽量联系居民点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不易造成水土流失EF间修建公路:②铁路、公路选线:③居民点的发展地形平坦,如平原有水源;河流沿岸,河流交汇处或者入海口处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牛刀小试谢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