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800103
大小:74.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1-25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位卑未敢忘国.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诗三首》忠县民族中学何国兰有的人活着却渺茫如烟,走不进史家的笔端书卷,竹签的船太轻载不动那些携满华裳的金沙;有的人远去却还在厅堂钟声,时时叩响你那悸动的柴扉,风铃响起,转身就是千年。位卑思亲国,天涯悠悠犹记君。一生漂泊,颠沛流离,一生羁旅,身世沉浮,化作烟尘,纵使位卑焉敢忘忧国?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的杜甫在不同时期所展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目标:一反复诵读,读出节奏和情感。(难点)二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题。(重点)三分析鉴赏名句,背诵默写课文。(重点)四比较四首诗歌的异同。五谈谈自己的诵读体会。杜甫(公
2、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三首诗的写作背景《望岳》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yǎn)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春望》的写作背景:
3、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石壕吏》的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天,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路经这些地方,一路上所看的都是征夫怨妇们
4、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于是他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听朗读带,体会诗的节奏与情感。《望岳》应读的气势磅礴;《春望》《石壕吏》应读的沉郁缓慢想一想这三首诗是杜甫在不同时候写的,那每首诗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分别是什么?有何不同?《望岳》: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和赞美了泰山的雄奇秀丽,展现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春望》:通过描绘战乱后长安城的破败荒凉,人事全非的春望之景,表达了自己在连绵战火中家书隔断,期待得到亲人消息的焦虑心情。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感人至深。《石壕吏》
5、:全诗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地描绘,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归结《望岳》:望——泰山——展昂扬进取之神《春望》:望——国都——显忧国思家之情《石壕吏》:见——吏夜捉人——叹国难家亡之痛这三首诗歌在课文中的编排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1)《望岳》写于杜甫青年时期,《春望》写于755年,《石壕吏》写于759年,是按写作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的。(2)从青年时期的积极进取,到中年时期的忧国思家悲己及忧国忧民的情感变化,诗人由己——国——家——(民)表现杜甫作为诗圣心怀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
6、的爱国主义精神。你认为三首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深情的词语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例如:“有吏夜捉人”中的“夜捉”反映了当时已经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读了这三首诗,你有什么启示。如:(1)从小要树立远大理想(2)国泰则民安,国不平则家不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小结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成为了千百年来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条。然而,杜甫超越了他,即使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想要兼济天下。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与日月同辉!杜甫之圣,圣在“忠君爱国,矢志不渝”;杜甫之圣,圣在“推己爱人,心忧天下”;杜甫之圣,圣在“
7、关爱妻儿,不离不弃”。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的杜甫,在他活着的时候,没能实现他“立功”的夙愿;但是,在他死后,他立下的德,立下的言,滋养了中华民族一千多年,而且,将至永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