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doc

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doc

ID:48638600

大小:58.11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7

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doc_第1页
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doc_第2页
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根据内容特点指导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近年来提出很多,如阅读法、操作法、观察法、思考法等。但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宜指导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适宜在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中指导呢?就是说是否有一个可操作的东西呢?本人仅此谈点粗浅体会,供同行们商榷。  (一)在直接规定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对直接规定的教学内容,既不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或类推、转化,也不能由教师硬灌。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呢?我认为要做到“四个结合”。  1.

2、读说明与读例题结合。如五年制第三册的“混合运算”第一课时,在回答了教材上的四个两步式题(24+8-6,3×6÷9,47-10+5,28÷7×6)的运算顺序之后,阅读下面一段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并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复习题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自学下一段说明:“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结合例1∶47-12+5,对这段说明作出解释。  2.读书与操作结合。如“毫米、分米的认识”,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长度是已经规定好了的,学生一读就懂

3、,因此可采用自学课本的方法进行。但是要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又必须通过操作来完成。本课时可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让学生自学第一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要认识毫米、分米,激发求知欲望;第二层,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第三层,让学生边自学课本边操作,认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读书与讨论结合。有些知识或方法,教材上的叙述比较概括,学生较难理解,可采用读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

4、学习。如“时、分的认识”例2(读出钟面上的几时几分),由于说明比较概括(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可让学生边读边讨论,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看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这样虽然比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一点,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培养。  4.读书与练习结合。如“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在复习有关旧知识后,先自学例1,待学生读完例1后,教师出示一根米尺,分别指着4分米、7分米处,让学生回答

5、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几米,1米9分米写成小数是几米,并说明理由。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例2;再自学例2下面一段结语,并分别举出几个整数、几个小数的例子。最后自学小数的读法,并出示几个小数让学生读出来。这样避免了填鸭式的满堂问,省时高效。  以上四个结合,并不是每次学习只用其中的某一个,有时是几个结合同时使用。像上面所述的几时几分的读法,实际上是读说明、读例题、操作、讨论同时用上。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并注意与其他方法相互配合。  (二)在起始探索类的内容教学中,指导学生

6、基本的思维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指出:“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这段话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初步学会上述的思维方法。而起始探索类的教学内容又是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的极好素材。如“长方形面积”一节,首先,用“直接测量法”量出一个长方形面积,然后,依次出示下面四幅图,并提问:怎样较快地说出面积是多少?如果列成算式怎样列?  (附图{图})  (附图{图}

7、)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上面四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面积=长×宽。这样在直接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四个图形,逐步由直观到抽象,概括出面积公式,不仅理解了公式的由来,而且得到逐步抽象的探索思维训练。  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开始也需要利用学生最熟悉、最喜爱的事件来感知数量关系,或者借助实物、模型的演示来感知题目中所叙述的问题情境,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经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可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叙述简练的文字题或数量关系式。  (三)在发展变式类的内容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8、    内容仅供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