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629664
大小:6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2-26
《蜀道难导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人教版导学案NO.编写:审核:蜀道难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李白,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主旋律。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时重点】 1、阅读课文,正音释词。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主旋律。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课时难点】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学法指导】朗读·讨论·点拨一、预习导引1、李白(701-762)字,号,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
2、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家。2注字音噫吁嚱()鱼凫()秦塞()萦绕() 石栈() 猿猱() 参() 峥嵘() 抚膺() 巉岩() 飞
3、湍() 咨嗟() 喧豗() 砯崖() 崔嵬() 吮血() 3解释词义 噫吁曦: 开国何茫然:茫然,9必修3第二单元《蜀道难》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人教版导学案NO.编写:审核:尔来四万八千岁:尔,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通人烟,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巅,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参、井,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连
4、峰去天不盈尺:去,盈,所守或匪亲:或,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二、相关链接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
5、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
6、漫主义的创作特点。三、诵读指导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
7、“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9必修3第二单元《蜀道
8、难》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多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一语文必修3人教版导学案NO.编写:审核:“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