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73563
大小:3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2-26
《有余数的除法教案与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首先请同学们帮个忙,老师要把一些水果分给几个人,大家说说怎么分公平? 播放课件:有余数的除法 6个梨分给3个人,怎样分?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继续播放课件:
2、有余数的除法 点击下一步: 二、新课学习 1.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 15 ÷ 5 =( )(组) (2)利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自主探索,汇报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 2.例2(有余数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续。 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3)注意: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商和余数的不
3、同单位名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P51。“做一做”。 (1)先填一填。 (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3)订正错误。 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7÷6= 33÷8= 四、总结 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该注意些什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有余数除法》说课稿市二小:王立一、设计理念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
4、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概括中去学习知识,形成能力,解决问题。二、分析教材,把握中心(一)编排意图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第五册第四单元内容。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即“解决问题”。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前后联系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一方面继续通过具体的情境
5、加强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认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它还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重要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教学目标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联系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明确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 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3) 使学生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3、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
6、学、用数学的快乐。(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难点: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五)教具准备:相关课件、学具三、优选教法,注重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确定了以下教法、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
7、法、探究法学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想、操作、比较等活动中、探究知识,建构知识。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一、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很重要。计算本身是枯燥乏味的,机械的训练更使学生厌烦,这是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就是这样。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感兴趣,我想了很久,终于让我想出了办法。我在引入本小节的教学时,我没有用书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分梨
8、 子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堂课学生都很快乐的学习,而且知识掌握的很好。二、计算教学要重视问题的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性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创设活动化、开放化的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