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45820
大小:1.72 M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5
《试卷呼唤真儿童(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试卷呼唤“真儿童”——从一道孩子审题不清导致的答题错误说开去薛雨梅语文期末考试的试卷发下来了,儿子没有得到满分,错了一道题。他特地补充说明:“我错的这题很多同学都错了。”我一看,原来是一道写近义词的题。(题1)“‘非常’的近义词是什么?”我问他。“特别,十分!”他脱口而出。“你会呀!那干嘛写‘开心’呢?”我惊讶转而恼怒。“我以为是接着写‘非常怎么样’。”他辩解道。“题目是要你写‘非常’的近义词!”我指着试卷,“你看前面还有例子,‘有名’‘出名’这就是一对近义词,不是接着写怎么样!”“可是上次考试中找朋友的
2、题目就是要接着写怎么样的。”他嘀咕着乖乖去订正了。看着他伏案的背影,仔细想想这个由于审题不清导致的答题错误,真的是孩子错了吗?如果不全是,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一、“找朋友”找出“伪儿童”的确,儿子嘀咕的“找朋友”并不是此处独有。观察小学低中年级的语文试卷,其中的“找朋友”真是不少:“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越多越好哦!”(生字组词)“给这些词语找找好朋友吧!”(写近义词或写反义词)把种种题目要求说成“找朋友”,乍一看,很是亲切,好像命题者站在了儿童立场上,体现了其“以生为本”的理念。可实际上这非但没有
3、让学生轻松考试,反而让孩子们无所适从了。因为这里也“找朋友”,那里也“找朋友”,这些“找朋友”到底是要做什么呢?只有弄清了要求才能做对。遗憾的是大部4分低年级学生还不会揣度命题者的意图,他们大多按照最近的一次经验下笔。于是就出错了”。如此看来,“朋友”多了,并不是好事。《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朋友”:①彼此有交情的人。②指恋爱的对象。或许我们可以把“词语搭配”说成“找朋友”——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出现在一句话中,就像朋友手拉着手,亲密无间。或许我们可以把“写近义词”说成“找朋友”——两个意思差不多的词语不
4、就像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吗?但是,“找朋友”怎么能够和反义词联系起来呢?仔细推敲真是牛头不对马嘴。一个根本经不起推敲的题目出现于考卷上,表浅的思维模式,随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悄悄地传播开来……二、“伪儿童”试题比比皆是考量小学语文试卷,“伪儿童”现象并不少见。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与生活结合。在语文试卷中儿童生活也被搬上了试卷。特别是课本中“语文与生活”“语文综合实践”“学和做”的开设更为制卷者提供了参照。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一:明天学校将迎来友好学校的客人老师,请你向客人
5、老师介绍我们的校园。别忘了运用拟人的手法让介绍生动起来哟!(题2)一名学生这样写道: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的校园迎面扑来一阵香气,抬头看去,只见一朵朵花儿争奇斗艳,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提着小桶在花间穿梭忙碌。往西走,只见三幢教学楼如巨人般由南到北静静地矗立着……这一作文连用几个拟人句写了校园景色及教学楼,可以说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然而,这是我们学生真实的生活需要吗?向客人老师介绍我们的校园,重要的不应如何生动有趣,而是准确清楚。可题目要求“运用拟人手法让介绍生动起来”,于是学生只
6、能搜肠刮肚,用上常用的“蝴蝶跳舞,蜜蜂忙碌”。设置这一儿童生活情境脱离了儿童生活实际需要,只是一幕徒有儿童角色却不是真正儿童生活的虚拟情景。在一些教材中有“口语交际”的内容,于是这些题材被广泛地引入试卷中。4某校六年级复习卷中就将“打电话”和“学会转述”这两则口语交际整合到了一道题中。一天早上,同班同学王强到校不久突然生病了,班主任李老师立即把他送往班上李媛同学妈妈所在的人民医院。请你分别给王强的爸爸和李媛的妈妈打一个电话,把你说的话写下来。(题3)且不论以书面形式考考查口语交际的合理性,请细想一下:同学
7、生病,老师送同学去医院,应该是老师帮助联系才是,怎么让班上“旁观”的同学电话联系呢?“你”有电话吗?“你”去联系同学家长,人家会相信吗?显然,这也是一出为了把儿童生活引入试卷而炮制的伪情境。综上种种貌似有儿童模样和儿童角色的题目,虽以亲切的姿态摆出了儿童的样子,以亲近的内容编制了儿童生活情境,但脱离了儿童生活需要乃至背离儿童生活常理,其实质都是“伪儿童”。三、试卷呼唤“真儿童”“儿童”意味着什么?杜威说:“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教育的一切要从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一切教育行为应该本着一个“真”字
8、,让学生从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真情,获得真知。试卷中不应让“儿童”沦为装点的道具,而应树立真正的儿童立场。要树立真正的儿童立场,就应该遵循儿童学习的心理规律。读懂儿童——读懂儿童独有的认知发展特点。题1中将“写反义词和写近义词”随随便便归在“找朋友”之下,无形中对学生的认知产生了错误的引导,更主要的是没有顾及到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低年级学生容易受形象鲜明的事物的影响,同时分析归纳能力还未正式形成,所以思维常常显得无序、跳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