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doc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doc

ID:48542034

大小:2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5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克和千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克和千克》教学目的: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一估。课前准备: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学生带两袋食盐,2、一台盘称

2、、一个天平、一些1角硬币3、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进一步建立“轻”“重”的观念1、背一背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观察:从这一游戏当中,你看出了什么?(一轻一重)2、想一想飞行员和小蚂蚁同时从飞机上飞下来,飞行员安然无恙,小蚂蚁为什么死了?(小蚂蚁很轻)3、、掂一掂请同学们一手举起一本书,一手举起一支笔,有什么感觉?(书重本轻)二、建立“克”的观念1、建立1克的观念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1个1角的硬币,掂掂有什么感觉?(轻)2、称一称(1)简单介绍天平及它的使用方法,并在天平上演示

3、称1克重量的过程。1个1角的硬币很轻很轻。再轻也有质量,使用的单位是“克”。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使用它时:先调节螺母,使天平平衡,指针对准0刻度线。左边的盘子里放要称的物品(放上一枚一角硬币),天平往一边倾斜,说明这枚硬币的重量,重多少呢?比较轻的物体,移动游码,使左右两边平衡,晃动的指针对准0,读出游码上的刻度,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晃动的指针对准0,把砝码的质量加起来就是物体的质量。(2)称一称,我们的1角硬币大约重1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1角硬币都是重约1克,比如(

4、),它们的重量都超过了1克。3、找一找、说一说1克:同学们在学具中找一找大约1克重的物品。5克:五枚硬币10克:10枚硬币,找一找。说一说(直接让学生拿出100克和500克,比较掂)100克和500克比较,说出这两个重量之间的物品,大约有多少克?三、引入“千克”1、掂一掂。我们知道1袋盐重500克,2袋盐重?(1000克),1000克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2袋盐有多重。1000克=1千克“千克”就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它也是用来表示物品质量的单位。一般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来表

5、示。2、比一比用手掂1千克和1克,感受1千克比1克重得多。过度:称量1千克的物品常常用到盘秤。3、称一称(1)认识盘秤。盘秤。它在生活中还是比较常用的。由于用途不一样,它们秤面上的刻度也不一样,请小朋友们先来观察老师的盘秤秤面,秤面上有什么?再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们小组内的盘秤,它是用什么来做单位的?看明白了吗?(2)称一称:演示称1千克盐。4、猜一猜1千克苹果、梨、西红柿各有几个下面我们就用自己的身体当称来称一称1千克苹果、梨、西红柿大约有几个?方法:一只手拿着2袋盐,一只手拿着苹果、梨或者西红柿,估一估

6、,猜一猜、数一数大约有几个?然后到公证处称一称你猜的对不对?(选两名公证员和四名监督员)5、动手实践:(1)学生称一称1千克苹果、梨、西红柿有几个(学生活动)(2)我们知道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梨、西红柿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不能光看个数,还要看每一个的质量)6、感受比1千克重的物体。(说说周围那些物品比1千克重)西瓜、南瓜、小兔子、菠萝、冬瓜、鸡鸭鹅四、克和千克在我们生活中用处可大了,今天我们通过估一估、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认识了他们,他们也给我们送来了生活中的克与千克,他把这些

7、知识分成了八组,一个小组一张题卡,只要你答对他的问题,你们就会有意外的收获。(答对题奖励一个拓展知识或者一个思考题)1.连线.西瓜100克方便面5千克2.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1个鸡蛋重约50( )。(2)妈妈的体重约50()。3、在○里填上“>”“<”“=”2千克○2000克5千克○4900克800克○1千克2500克○3千克4、判断(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五、作业。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物品名称估计的质量称出的

8、质量六、板书:克和千克1000克=1千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