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541682
大小:21.39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2-25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家书文化”的消失.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家书文化”的消失 引我对这个问题重新思考的是偶然翻到鲁迅、胡适的几封写给母亲的信。他们二位是出了名的孝子,这不必说,但通过家书来看:尽孝的方式很不一样。 鲁迅平时的文章多凌厉、忧愤,运笔常有苍凉之味。尤其狠狠地批判中国的文化传统,更时常语出惊人。写给母亲的信则严守儒家的孝道,且流露着对该价值观的认同和忠诚。在这一基本点上,胡适和他如出一辙。 不同的是,鲁迅聊的话题比较家长里短,如“牙痛近来不知如何?倘常痛,恐怕只好拔去,不过假牙无法可装,却很不便,只能专吃很软的食物了”;“海婴很好,每天上幼稚园去,
2、不大赖学了。他比夏天胖了一点,虽然还要算瘦,却很长,刚满六岁,别人都猜他是八九岁,他是细长的手和脚,像他母亲的”,等等。胡适则与母亲聊过当时的欧战形势,把两组势力细细列出来给母亲看;以及他个人的一些困惑,如回国之后,谈得来的女性朋友很少了等等。这里可以感觉到两种母子关系里不同的伦理内容。胡适和母亲有朋友成分在其中。 比起两位先生的家书,我们更熟悉的可能是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又由于他们所持不同的伦理内容,及所谈论不同的时代主题时时要渗入为人处事的教训中去,滋味是很不一样的。一封家书头枕的底本很多,既有家
3、风使然,又书写者、拆阅者的人格背景、受教育水平,又当时当世那纷扰而牢笼百态的氛围、价值观……家书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形制上已比较成熟,其内容之丰盈、情感之多至,书写亦庄亦谐、或潇洒或质朴,更为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及。 现在的中国,家书文化当然是一种消失的趋势。现在的父母子女团聚比过去容易得太多,但相处时间其实也没那么充裕。在这一需求动机的刺激下,以及可选择媒介的不断增加,家书的文明价值是被承袭下来的。无非过去的信笺变成今天的电子邮件、短信、微信,过去的“专此布复,恭请金安”变成今天更平等、更似友情关系的互祝快
4、乐。 当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文化形式的偏好。今天仍有不少人坚持传统的家书形式,享受笔墨带来的独特快意;而这些有古典情结的如果遇到实在工作忙、没工夫写,也多半会发一条短信、打一通电话代替。但正如全球化带来的担忧一样,文明的内部价值总量是在不断增加,呈爆炸趋势的;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则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缺乏识别性。尤其今天的人越来越少在文化的细节上动脑筋,而更专注于开发新的文化形式,我们的身后——残次品、半成品就扔了一地。比如过年过节互相转发的垃圾短信,部分代替了家书的功能,但我实在对这种替代感到不舒服。
5、如果是你本人写的就罢了,很多传统家书也并不长篇大论,文采也不那么讲究,写成什么样我都认了;但各种垃圾短信近于劣等文人的行活儿,实在既没内容也乏形式。 一种成熟的文化形式,比如家书,偏偏是脆弱的。它会给初学者、外行人以距离感,夸大那种学习门槛的感觉,使这些人迅速投奔更不讲究、更流行的新鲜形式。尤其今天,创造一种所谓的新鲜形式(不是真的新的形式)并没什么了不起,更容易笼络对成熟的旧形式喊难的人,尤其年轻人。以电子邮件、短信、微信等等形成的“多维家书”,很难讲已妥善接过了传统的家书形式,且保证其固有的文明价值
6、不流失。 所以我如今再见到一些非常业余的民族舞表演,一些写得像爬虫一样的春联,会闭上嘴并心生安定——就在那些画得乱七八糟的红脸蛋里,在那些年幼而专注的眼神里,有过去文明的未来价值在闪烁。“消失”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守得住文明价值而以新的文化形式妥善相迎,就会变成好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