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

ID:48458079

大小:9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2-01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_第1页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_第2页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_第3页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_第4页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_第5页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_第6页
资源描述:

《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2008-12-0123:01 近十年对心房颤动(房颤)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对三大经典机制的再认识;2、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离子重构的认识;3、对房颤基因机制的认识。  一、对经典机制的再认识  在近代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中,先后提出了多种假设或学说,较为经典的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局灶激动学说(图1)。图1三种经典房颤机制假说模式图左为多发子波折返假说;中为局灶激动学说,右为主导折返环伴颤动样传导理论  虽然有

2、不同的研究分别证实三种学说都有其合理性,但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多发子波假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局灶激动学说则长期未受到重视。  1998年,法国的Haissaguerre等[1]发现,心房及肺静脉内的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快速冲动可以导致房颤的发生,而消融这些异位兴奋灶可以使房颤得到根治。这个研究发现了肺静脉在房颤发生中的重要性,也使局灶激动学说重新受到重视[2]。近10年来,国内黄从新等通过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完整地论证了局灶激动学说,即入心大静脉内有肌袖,肌袖内含有起搏细胞,后者可自发产生电活动,这

3、些电活动可以以很快的频率(可高达每分钟几百次)传入心房并驱动心房的电活动,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便形成房颤[3-11]。但是针对心房异位兴奋灶的点消融术和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术(SPVI)只对阵发性房颤有一定效果,对慢性房颤成功率低,故而,局灶激动学说不能完全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  2000年,Pappone等[12]报道了另一种基于肺静脉的术式――环肺静脉消融(CAPV),这种术式不在肺静脉内消融,而是在左心房内环绕肺静脉消融,比肺静脉内消融有更高的成功率,尤其是对慢性房颤的成功率可以达到70%左右。进

4、一步的研究发现,加做左心房消融径线如左房顶部径线、左房峡部径线可以提高CAPV的成功率。这些研究提示左房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左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形成了房颤发生、发展的基质。在阵发性房颤阶段,局灶激动可能是房颤发生所必需的,局灶激动的快速电活动可以驱动左房形成房颤;也可以在传到到肺静脉-左房交界部位时,由于该部位心肌心肌排列呈现高度各向异性而产生折返母环,由该母环发出的激动波向心房其他部位传导,由于心房基质的作用,碎裂为多个子波,形成颤动样传导;随着心房重构的进展,基质使房颤不依赖

5、于异位兴奋灶而自我维持。  Nademanee等[13]..于2004年报道了一种全新的消融术式――复杂碎裂电位消融。该术式不再偏重左心房,也不以肺静脉为中心,而是寻找颤动波产生的部位,即复杂碎裂电位区域。从标测的结果看,复杂碎裂电位在左、右心房均有大量分布[14],主要集中在房间隔、肺静脉周围、左心房顶部、二尖瓣环左后间隔区、界嵴和冠状窦口等部位。这些部位是易于发生折返的区域,可以说,碎裂电位消融实际上消除了心房折返波产生的基础,是对多发子波学说的一个肯定。  二、对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电重构、

6、离子重构的认识  1、心房结构重构  心房结构重构是指心房组织结构的病理改变。心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和心肌间质纤维化、胶原纤维重分布可能导致局部心肌电活动传导异常,使激动传导减慢、路径曲折,从而促进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导致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心肌细胞的变化和心肌间质的变化。  1997年,Ausma等[15,16]报道了孤立性长期持续性房颤山羊的心房肌细胞结构改变,光镜和电镜的主要改变有:(1)肌细胞的收缩成分逐渐丢失,从核周边区向肌细胞的周边发展,因而常见到肌小节的残余部分,尤

7、其是Z带部分;(2)在肌小节的收缩成分丢失区糖原积聚;(3)在肌溶区有排列不规则的膜系统,可能是已经发生改变的内质网;(4)线粒体变长而小,在切面上可见长轴走向的线粒体脊,尤如炸面饼圈样的结构;(5)核异染色质均匀分布在核浆中。1997年,Frustaci等发现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退行性变,包括内质网的局部聚集、线粒体堆积、闰盘非特化区增宽以及糖原颗粒替代肌原纤维。这种结构变化也被称为反分化(dedifferentiation),其细胞结构与慢性冬眠心肌的细胞结构改变很相似。此外部分细胞核还呈现出凋

8、亡的征象[17]。  2000年,Goette等发现除了心房肌细胞改变外,房颤患者的心房间质也有明显的变化。心房活检结果显示孤立性房颤患者有明显间质纤维增生,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心房增大,并且间质纤维化[18]。2002年,Kostin、黄从新等报道间质纤维化可导致电传导不均一,有助于局部传导阻滞或折返;还可造成心房肌细胞间联接如缝隙连接蛋白分布的改变,也将影响心肌细胞间信号的传导[19,20]。  2、心房电重构  1995年,Wijfells等[21]发现持续数周的房颤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