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379580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2-03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5.3.1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们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领悟归纳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
2、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四、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学习了平行线,可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本节课是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复习导入新课:复习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
3、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是我们这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活动二】探究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么关系呢?1: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2: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思考下列问题:⑴∠1、∠2、∠3……∠8中,哪些是同位角?⑵这些同位角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⑶由此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______。【活动三】交流:图13:几何画板验证猜想(教师演示)得出结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
4、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几何语言表述:(如图1)∵a∥b(已知)∴∠1=∠5(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活动四】探究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有怎么关系呢?如图2:已知直线a∥b,那么∠1=∠2有怎么关系呢?解:∠1=∠2.理由如下:∵a∥b ∴∠2=∠3又∵∠1=∠3 图2∴∠1=∠2平行线的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几何语言表述:(如图2)∵a∥b(已知)∴∠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活动五】探究三:两直线平
5、行,同旁内角有怎么关系呢?如图3:已知a//b,那么Ð∠2=∠4有什么关系呢?解:Ð2+Ð4=180°理由如下:图3∵a//b(已知)∴Ð2=Ð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Ð3+Ð4=180°(邻补角定义)∴Ð2+Ð4=180°(等量代换)平行线的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几何语言表述:(如图3)∵a∥b(已知)∴∠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活动六】应用——解决问题:例1:如图4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º,图
6、4∠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解:∵四边形ABCD是梯形∴AB∥CD∴∠A+∠D=180°,∠B+∠C=180°∴∠D=180°-∠A=180°-100°=80°∠C=180°-∠B=180°-115°=65°图5答:——————。【活动七】课堂练习:练习(课本P20)1.如图5,直线a∥b,∠1=54º,那么∠2、∠3、∠4各是多少度?2、已知:(如图6 )∠ADE=60°∠B=60°∠AED=40°(1)DE和BC平行吗?为什么?(2)∠C是多少度?为什么?图6【活动八】小结与回顾:平行线的
7、“性质”,并与“判定”作区别比较。【活动九】作业:课本P22-23习题5.3第3题、第4题板书设计:1.平行线具有性质: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性质可简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例题:.教学反思: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在动手操作、思考总结平行线性质时,要留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
8、但也要控制好探究活动的节奏,要为后面的学习留下足够的时间.在练习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和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但在上课过程中,探究时间过长,学生练习时间短,导致学生在灵活运用知识上还有欠缺,书写不够规范,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今后还需要不断反思、总结,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