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

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

ID:48236416

大小:333.0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20-01-18

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土地利用规划第07章居民点用地规划.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章居民点用地规划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第二节城镇化问题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第四节居民点规模第五节居民点布局1第一节居民点和居民点用地一、居民点的形成二、居民点的分类三、居民点用地2一、居民点的形成从牧业中分离出农业,人类历史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事农业耕作的人逐渐从游猎活动中分离出来定居于土地上,历史上出现人类居住的村落。当人类社会有了剩余的粮食,农民中产生了专业的手工匠人,他们从土地上解脱出来,出现了人类历史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为城市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世界上第一批城市诞生在距今6千年之前,主要分布于亚

2、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非洲北部的尼罗河流域(埃及古国)、地中海沿岸、印度河一恒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3二、居民点的分类至今世界上尚没有统一的城镇划分标准,一般以人口下限数量、职业构成和人口密度等指标中的一项或数项为标准加以划分,但具体数值不具有可比性。我国城乡居民点划分标准历经数次变动:1.1955年国务院公布第一个标准2.1963年国务院修改上述标准3.1984年撤消人民公社,恢复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国务院第三次颁布设镇标准4二、居民点的分类(续)4.1986年设市标准作了较大调整5.199

3、3年国务院对1986年的设市标准又作了调整,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指标居民点分类中除划分城乡居民点以外,还有城镇之别。在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一乡村三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面未统分。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5三、居民点用地人类住区是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居民点用地是一种重要的土地消费形式,一定要以可持续消费观为指导,合理规划居民点用地,是土地资源持续利

4、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居民点用地规划的行政管理重点在于合理地确定居民点用地规模与布局,协调好居民点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6第二节城镇化问题一、城镇化的概念二、世界城市化三、我国城镇化7一、城镇化的概念所谓城镇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全世界居住在大小城市中的人口占城乡总人口的比例日益增加;二是集聚程度达到称为“城市”的居民点的数目日益增加;三是单个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日益增大。8二、世界城市化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由发达的工业国向发展中国家扩展。1950年世界城

5、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至39.6%,增加10.4个百分点。预计2010年达到51.8%。其中发达国家为76.6%,发展中国家为46.2%。9三、我国城镇化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完成,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全国城市数量曾达到208个。1960—1964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断,跌人低谷,城市人口比例从19.7%急剧下降至14%。直至1980年城市人口由于自然增长原因才回升19%的历史最高水平。10三、我国城镇化(续)据1998年城市统计年报表明,1998年底全国有设市

6、城市668座,城市人口3733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824.1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53%;城市面积813146.2km2,其中建成区面积21347.2km2;城市范围人口密度459人/km2,城市化水平30.4%。11第三节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布局理论(一)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二)门槛理论(三)带形城市理论二、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一)城镇体系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二)我国城镇体系结构(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2(一)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学中的一种新学说。在英国把这个理论称做反磁力吸引

7、体系,在日本称做广域城市理论,在前苏联称做组群式居民点分布系统,在法国称做平衡发展。这个学说把大城市对人口的吸引,称之为磁力吸引;而把为摆脱这种磁力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称之为反磁力吸引体系。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认为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所在区域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13(二)门槛理论槛理论认为在居民点发展中,有三种限制条件,即门槛:一是地理环境条件;二是基本工程管网状况与铺设的技术限制;三是居民点结构改建上的限制。14(二)门槛理论(续)这些限制都是相对而言的,为了克服上述限制,必须增加基建投资。第一类门槛能在用地上

8、具体规定,如地形地貌限制,或土地已另有用途不宜改变或要改变需要花费较大投资;第二类门槛是扩大居民点用地所必须的基本建设投资,包括供水、排水、电力、交通管网的铺设与改建;第三类门槛体现在城市结构上,因人口增加和生活标准提高而导致改造原有居民点结构,迁移公共中心,兴建集贸市场。15(三)带形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