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2学会查“无字词典”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 学会查“无字词典”第课时 1.能关注提示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能抓住重点词句,读懂爸爸是怎样帮助聪聪加深理解“骄阳似火”“惊涛拍岸”两个词语的含义的,掌握查“无字词典”的两种方法。 3.理解词语意思,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学会观察生活,从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重点】 理解查“无字词典”的重要作用和掌握查“无字词典”的两种方法。 【难点】 学会观察生活,学习查生活这本“无字词典”。复习导入。 1.听写课后词语。 2.展评学生作业,同桌对照互查。 [设计意图] 三年级是小
2、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一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所以还要求扎实地进行基础知识的巩固。本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检验。一、精读感悟 1.回归课题,回顾第1课时提出的问题:什么是“无字词典”?怎样用“无字词典”? 2.爸爸用“无字词典”解释了哪两个词语?指名回答。 (板书:骄阳似火、惊涛拍岸) 3.品读2~5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对“骄阳
3、似火”两种不同的解释方法,关注提示语,明白运用生活中的“无字词典”解释“骄阳似火”的方法。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聪聪和爸爸分别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用横线标出。 (2)指名回答,相机出示课件: 重点理解第2句话,弄明白“晒蔫了”的意思,指导读出“骄阳似火”的感觉,明确反问句的作用,读好反问句。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理解“骄阳似火”,完成拓展练习。PPT出示: 你看,烈日当空, ,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师:对比理解这两句话,明确理解词语的两种不同方法
4、。 生:聪聪运用工具书解释了词语。 生:爸爸运用看到的生活中的现象解释了词语。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在暑假里的经历,用你自己的“无字词典”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这里,老师鼓励学生运用爸爸的方法,通过对其他景象的描述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生:烈日当空,我们都躲到了游泳池里,这就是“骄阳似火”。 生:小狗热得伸长了舌头喘粗气,这就是“骄阳似火”。 生:田里的小苗都晒蔫了,这就是“骄阳似火”。 [设计意图] 课堂是一个开放生成的系统。我们在用好教材的同时,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根据文
5、本结构和内容进行补白,有助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展开想象,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从而获得角色体验,产生情感共鸣,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语文是一门讲究学以致用的学科,这一环节,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使学生习得了方法。 (4)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明确提示语及其作用,指导读好2~5自然段中的人物对话。 4.品读6~8自然段。 (1)过渡:同样一个词语,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爸爸又是怎样运用“无字词典”理解“惊涛拍岸”的?学生自读6~8自然段,找出描写“惊涛拍岸”的句子。 (2)
6、指名读,出示:PPT出示: 聪聪和爸爸来到大海边,只见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 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惊涛拍岸”?默读课文,用“△”标出。 生:从“滚滚”“不断涌来”“撞击”“山崩地裂”等词语中感受浪大、浪多、有气势、声音响,感受“惊涛拍岸”。 师:惊涛拍岸,多么壮观的景象呀!利用无字词典,我们读懂了这个词语。面对同一种景象,人们的感受是不同的?你还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波澜壮阔。 生:巨浪滔天。 生:海天一色。 (3)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读出“惊涛
7、拍岸”。 小结:这次,爸爸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解释词语的?(生活中的具体景象) (4)继续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6~8自然段。 5.过渡:爸爸利用看到的景色,让我们理解了“骄阳似火”“惊涛拍岸”,引读第9自然段,说说爸爸话语的含义,明白运用工具书查字典可以理解词语,利用生活中的积累同样可以理解词语。(板书:生活) 6.练习分角色朗读全文,读出爸爸的话的意味深长。 [设计意图] 联系上下文指导学生朗读思考,领会“有字词典”与“无字词典”的含义,同时明白“不仅……还”这一句式的表达作用。 7.学
8、习了本课后,你觉得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学习语文?全班交流。二、回归课题,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什么是“无字词典”? 师总结:聪聪跟爸爸学会了运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理解词语。你学会了吗?PPT出示: 夕阳西下 海天一色 草长莺飞 连绵不断 运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谈谈对词语的理解。 总结:我们不仅可以从书本中学习语文,生活中同样可以学习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 [设计意图] 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积淀。作业1教材第13页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