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104278
大小:1.00 M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26
《HRM2200A立式磨磨辊润滑系统的改造.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章编号:1009—9441(2013)02—0036—02HRM2200A立式磨磨辊润滑系统的改造口口张彦栋,朱生槐,张小丹(西山煤电集团水泥厂,山西太原030052)摘要:阐述了早期HRM2200A立式磨磨辊润滑系统存在的缺陷,介绍了技术改造措施和效果。关键词:立式磨;磨辊;润滑系统中图分类号:TQ172.6文献标识码:B引言我厂生料立式磨属于合肥中亚水泥机械制造厂的早期产品,立式磨磨辊内22372轴承润滑原来采用的方法是打开辊盖,将中负荷工业齿轮油N320和复合钙基润滑脂ZFG一2H按各占50%的比例混合加入的办法。使用中发现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缺陷,磨辊内轴承润滑不科学,致使设备
2、故障频繁,严重影响到设备运转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2009年,我厂对立式磨磨辊润滑系统实施了技术改造,增设了稀油站、液压站,磨辊内加装润滑油循环管道,实现了油路循环,使轴承的润滑条件得到了改善,轴承的使用寿命延长,保证了设备运转率。1改造前立式磨磨辊润滑存在的缺陷(1)采用混合的油、脂进行润滑,不能保证混合均匀,加油换油频繁,既影响操作,又影响设备运转效率。(2)混合后的润滑油、脂对轴承进行润滑时,轴承温度时常偏高,报警系统经常开启,导致立式磨系统不能正常连续运行。(3)当混合的润滑油脂温度升高时,出现微小的块状颗粒,影响轴承的运转,加快了轴承磨损。(4)在冬季或夜间较冷时,混合的润
3、滑油、脂容易被冷却,黏度增加,流动性变差,影响对轴承的润滑。(5)轴承系统密封不严密,混合的润滑油、脂容易夹杂尘土、铁屑等杂质,磨损轴承,影响轴承使用寿命。我厂HRM2200A立式磨于2006年投人运行,由于磨辊内轴承润滑不科学,已造成数十套轴承损坏,事故频频发生,运转可靠性大大下降,设备生产能力明显降低。这种状况下,造成经济损失是一方面,更主要是立式磨故障造成的抢修,每次整条生产线停产约I周,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生产损失很大。2009年,我厂对立式磨磨辊润滑系统实施了全面的技术改造,保证了设备运转率。2技术改造措施2009年,我厂对HRM2200A立式磨及磨辊润滑系统实施
4、了技术改造。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立式磨结构示意图分别见图1和图2。图1改造前立式磨结构示意图l一稀油站;2一润滑管路;3一控制柜;4一液压站5一液压控制管路;6一操作柜;7一磨辊装置图2改造后立式磨结构示意图·36·Research&ApplicationofBandingMaterials在原有立式磨的基础上增设了稀油站、液压站,对磨辊装置进行了改造,内加装润滑油循环管道,实现了油路循环,采用N320中负荷齿轮油通过稀油站及润滑管路强制润滑,并对主轴承冷却,通过控制柜实现自动控制。改造前与改造后的磨辊轴承结构示意图分别见图3和图4。图3改造前磨辊轴承结构示意图孔图4改造后磨辊轴承结构示
5、意图润滑磨辊轴承采用可靠的稀油润滑站,实现了双向连续供油及回油,将热量与渣滓从磨辊内带出,经油站冷却和过滤后返回油箱继续循环。实现这样的目标主要是解决了磨辊轴中心孔问题,装设了油路管、排空管、测温管,并选用能满足自动润滑的油站和油品。3改造效果(1)轴承的润滑条件得到了改善,轴承的使用寿命延长,轴承更换频率由原来每个季度更换1次,减少为1年以上才需要更换1次。(2)立式磨的事故率明显降低,运转率得以提高,减少了设备部件的损坏,每年节约部件更换和修理费40多万元,立式磨运转时间增加40多天。(3)立式磨产量由原来的80t/h左右提高到95t/h以上,全年多生产生料13万t,多生产熟料8
6、万t,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4结语我厂自2009年对HRM2200A立式磨及磨辊润滑系统实施技术改造至今,自动稀油润滑站能及时对辊内大型轴承进行润滑和散热,克服了大型轴承缺油、油干固和发热造成的危害,避免了1年内多次发生大型轴承损坏事故的状况,大量节约了轴承(每套4万元),提高了设备运转率,杜绝了因立式磨停磨造成的整条回转窑生产线停产的被动局面。作者简介:张彦栋(1983一),男,山西河曲人,工程师,2009年7月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功能材料专业,现从事水泥生产技术工作。收稿日期:2013—02—06(编辑段宏伟)(上接第35页)参考文献:[1]《回转窑》编写组.回转窑(设计、使用与维
7、修)[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77.[2]机械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机械工程手册[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3]赵如福.金属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M].第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5]乐兑谦.金属切削刀具[M].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邓文英.金属工艺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朱华(196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