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

ID:48087249

大小:9.83 MB

页数:31页

时间:2020-01-11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_第1页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_第2页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_第3页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_第4页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语音史3中古声母系统.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古声母系统第三讲《广韵》时代还没有声母的概念,只要声母相同都可以用来作反切上字。因此《广韵》中共有452个反切上字。陈澧最后系联出40个声类,但他在分析中条例贯彻得不很彻底,系联不够严密。以后的学者进行过多次系联修正,严格按照陈氏之例,可得到反切上字51类。一、《广韵》三十五声母这仅是反切上字的分类,还不是声母。反切上字的分类,与反切下字有密切关系。为了追求切得容易,念起来顺口,反切上字会随反切下字的不同而有分类的趋势,但这不代表声母也有分类。韵母从有无韵头的角度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一二四等韵,没有[i]或[iu(y)]韵头,

2、另一类是三等韵,有[i]或[iu(y)]韵头。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的韵保持一致的时候,拼起来比较容易,如“兰,落干切”,就比“兰,力干切”自然,“连,力延切”,就比“连,落延切”自然。这样,反切上字就因下字的韵不同分为两类:一类与一二四等韵的反切下字相拼,另一类则与三等韵的反切下字相拼。某两个声类,究竟同属一个声母还是代表两个声母,判断的方法是看它们在同一韵母前的关系是互补的(甲类出现乙类就不出现,反之亦然)还是对立的(甲类乙类都可以出现,代表不同意义):如果是互补的,则它们代表的声类可合并为一类,如果是对立的,则它们代表的就是

3、不同的声母。以“卢/力”为例,可以发现,“卢”只出现在一二四等韵之前,而“力”只出现在三等韵之前,二者是互补的,因此它们可以合为一个声母。因此,不考虑反切下字的分类,将属于同一声母的声类加以合并,《广韵》的实际声母是35个。p76三十六字母是宋代确立的,大致代表了唐末至宋代间(中古后期)汉语语音系统的声母。《广韵》的三十五声母反映的则是隋唐之际(中古前期)汉语语音系统的声母情况,从三十五字母到三十六字母,发生了哪些变化?二、与三十六字母的不同三十六字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p83唇音的分化与演变正齿音的合流喻三、喻四的合流《广韵》

4、系统中,唇音只有一类“帮滂並明”,到了三十六字母中,唇音分化爲了重唇“帮滂並明”和轻唇“非敷奉微”。1.唇音的分化演变《广韵》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被切字是重唇音,而反切上字是轻唇音:鄙,方美切弼,房密切披,敷羁切皮,符羁切僻,芳辟切靡,文彼切灭,亡列切悲,府眉切胚,芳杯切眉,武悲切膘,甫娇切漂,抚招切贬,方敛切扁,方典切篇,芳连切辨,符蹇切免,亡辨切斌,府巾切贫,符巾切烹,抚庚切明,武兵切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古无轻唇音》:《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檀弓》引《诗》作“扶服”,《家语》引作“扶伏”;又“诞实匍匐”,《

5、释文》“本又作‘扶服’”;《左传》昭十二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释文》“本又作‘匍匐’,‘蒲’本亦作‘扶’”;昭二十一年“扶伏而击之”,《释文》“本或作‘匍匐’”;《史记·苏秦传》“嫂委蛇蒲服”、《范雎传》“膝行蒲服”、《淮阴侯传》“俯出裤下蒲伏”、《汉书·霍光传》“中孺扶服叩头”,皆“匍匐”之异文也。钱大昕就这个观点举了上百条例证,主要有:异文:“匍匐”作“扶服”汉魏反切:晋《字林》:“邶,方代反。”古书注释:《说文》:“膴,读若膜。”声训:《释名》:“负,背也。”异读:《广韵》:“芒,武方切。”《唐韵》:“芒,莫郎切。”

6、方言:今吴人呼“蚊”如“门”。钱大昕的例子只能证明重唇音与轻唇音非常接近,只有证明了它们是互补的,才能认为它们可归为一个声母。通过系联可以发现,《广韵》的反切上字中,轻唇音只出现在合口三等韵,重唇音只出现在前者以外的一二三四等韵中,无法找到同一韵母前同时出现帮/非、滂/敷、並/奉、明/微的情况,说明它们是互补的,因此可以说《广韵》的唇音声母只有一类。上表证明了《广韵》中重唇、轻唇音属于一类,但这一类唇音是轻唇还是重唇?亦即,是从重唇中分化中分出轻唇,还是从轻唇中分出重唇?“古无轻唇音”是正确的观点,即轻唇音是后起的,是从重唇中

7、分化出来的,证据是:汉语方言发展史:吴方言保留的重唇音比北方方言多得多;闽方言至今尚无轻唇音;很多方言的文读是轻唇音,白读是重唇音,如“物、肥”等。世界语言的普遍类型:有[f]的语音系统一定有[p],但有[p]的不一定有[f]。儿童的语言习得,总是先学会[p]后学会[f]。接下来的问题是:唇音的分化从什么时候开始?轻唇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慧琳《一切经音义》(810年)中,轻重唇音已截然分开,说明汉民族共同语中轻唇音的产生不会晚于公元八世纪。玄奘(602-644)《大唐西域记》对于某些梵文旧译作了改动:ajitavati阿利罗跋

8、提河→阿恃多伐底河vaksu博叉河→缚刍河《广韵》虽然尽量不改动《切韵》的原貌,但鉴于实际语音变化,在每卷后附“新添类隔今更音和切”,将轻重唇互切的反切均改为重唇切重唇,轻唇切轻唇。如:卑,府移切→必移切胚,芳杯切→偏杯切频,符真切→步真切眉,武悲切→目悲切表明当时实际语音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