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8037257
大小:1.29 M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1-14
《文言文教材试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东晋大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字元亮,一说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作者简介朗读感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指船行忽字说明偶然的忽逢一词说明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鲜艳,美丽。指见到的景色穷尽,走到头研读课文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讨论:故事的开端1、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丢下船只,仅仅类都讨论1、渔人“从
3、口入”。看到了桃园怎样的美景?2、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从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的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竟然丢下妻子和儿女相当“于之”竟然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讨论:故事的发展1、渔人到桃花源村,村中人如何对待渔人?反映了桃花源的怎样的社会风
4、气?2、桃花源人为何不复出?3、村中人“皆叹惋”,是为什么?4、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从前做标记到……去,谒见像这样去桃花源时走的路讨论1、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子写的用意何在?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和陶渊明同时代的人讨论:故事的结局1、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2、那
5、么为什么那么详细的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人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同“俱”,详细。一、通假字知识归类二、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2、复前行,欲穷其林。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3、初极狭,才通人。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知识归类知识归类·芳草鲜美·仿佛若有光·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遂与外人间隔·说如此三、古今异义
6、古义今义鲜嫩美丽味道鲜美隐隐约约好象交错相通各种运输或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和儿女男子的配偶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出路的境地更不必说不管条件关系的关联词隔绝距离像这样这样省略句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四、特殊句式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村中人渔人渔人渔人渔人渔人“也”表判断知识归类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这、那)②既出,得其船(他,代渔人)①见渔人,乃大惊(就,于是)②问今
7、是何世,乃不知有汉(竟然)其乃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为知识归类五、一词多义拓展延伸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