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_王晓霞.pdf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_王晓霞.pdf

ID:48005416

大小:172.13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1-12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_王晓霞.pdf_第1页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_王晓霞.pdf_第2页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_王晓霞.pdf_第3页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_王晓霞.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_王晓霞.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王晓霞(天津市委党校,天津300191)〔内容提要〕儒家文化中蕴含着迥异于西方的、丰富的人际关系理论,它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人际关系的主要指导原则和规范。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理论,已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整合手段,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关键词〕儒家文化人际关系礼宗亲关系仁爱整体主义〔中图分类号〕B82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539(2000)0520045203中国传统文化是从三代(夏、商、

2、周)开始奠基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的基本理的,特别是西周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强调敬德保论进行初步的梳理,并认为,儒家人际关系理论已建民,建立了宗法制度,把规范化的家族制度推广到政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整合手段,以宗亲关系治、伦理领域,形成尊尊、亲亲的社会关系和礼仪制为出发点,以整体主义为处理人己、群我关系的基本度。但在理论上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春秋战国时原则等较为完整的人际关系思想体系。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奴隶社会“仁爱”是儒家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的人际关系进行了重新评价,对原有的道德伦理范“

3、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际关系学说中的畴加以损益,形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到汉首要内容。“仁”强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要体现出仁朝时期,随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爱之心,并将其视为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孔子认为术”的建议,把孔孟学说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基本上“仁”即“爱人”《(论语·颜渊》),孟子也讲“仁者爱确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统一的汉民族文化。儒人”《(孟子·离娄下》)。由此可以看出“仁”的核心是家人际关系理论所规定的人际关系原则、规范也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同情心,要和谐、友爱相此成为中国漫长封建社会里人际关系

4、的主要指导原处。则和规范。特别是到了宋明时期,在儒家礼教的基础儒家的“仁”不只是人们处理血缘亲属间关系的上,又揉和了佛、道思想,建立了宋明理学,把“三纲根本准则,也是处理社会上一切人际关系的共同准五常”说成是永恒存在的天理和人际关系的最高原则。孔子用“忠恕”解释“仁”,认为“仁”就是“己欲立则,儒家学说中的人际关系的理论和规范更成为官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就是方用来治国和统治人民的有力工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即是说,儒家人际关系理论不仅影响着漫长封建社会的自己有什么欲望,也要推想

5、到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望,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而且对当今现实的人际关系自己的欲望满足时,也要使别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和人际交往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拟对以“忠恕”之道反映了“己”与“人”的“主体——主体”结道德与文明2000年第5期45构,它有利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张与冲突。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讲,儒家的“礼”具有人和相互信任的关系,使人际关系真正进入一种和谐、际整合作用。完美和理想化状态。孔子的“泛爱众”、韩愈的“博爱儒家以“礼”整合人际关系,其目标是“和”。“和”之谓仁”《(韩昌黎文集·原道》)及程颢的“仁者以天是儒

6、家“礼”的最高宗旨。所谓“礼之用和为贵”《(论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遗书》卷二上)等均是对“仁”语·学而》),“和”最初的含义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不的一种诠释。儒家所强调的孝悌、忠信、仁慈、礼义等同结合在一起而达到的平衡,它有别于“同”,如孔子伦理道德原则,实质上就是为了规定人与人之间的就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相互义务,以维护社会亲密的人际关系。总之,“仁”子路》)可见,儒家认为“和”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独立是从道德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可以说,“仁”的人格和见解。但儒家“礼”的宗法等级性也是非常是儒家处理人

7、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和总纲。明显的。如“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有人认为,儒家的最高原则“仁”与基督教伦理矣”《(礼记·乐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别,的最高原则“爱”极为相似。不仅两者的内涵极其相人道之大者也”《(礼记·丧服小记》),而人道,即“贵似,而且具有相同的思想功能和社会效用。本文则认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为儒家的“仁”虽然与基督教的“彼此相爱”有相同之富国》),“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处,但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即儒家的“仁”是与“礼”紧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8、《(礼记·曲礼上》)。密相联的。这样一来,儒家用“温情”、“亲情”掩盖了人际间不平“礼”是整合人际关系的手段等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规范最终由道德教条被提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升为社会法则,凝固成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