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考释.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6年9月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Sep.2006第28卷第5期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Vol.28No.5《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考释程地宇(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重庆404000)摘要:《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是三峡考古的重大新发现。本文对这一距今1800多年的东汉古碑文本予以识读和注释,对其性质作为辨析,对碑额石雕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索。关键词:景云碑;神道碑;碑额石雕;考释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219(2
2、006)05-0005-11收稿日期:2006-08-25作者简介:程地宇(1945-),男,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学院三峡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及三峡文化教学和研究。5678910稍有声绩者,其没也,无不立碑、著神道与阙,亦不论道有碑”,“得于荒山榛莽间”,或言“追诔乃作此碑”,官阶。其式多不相同,有晕、有穿;晕或三四重,而穿其为“神道碑”无疑;且均有“穿”。洪适云:“碑之有则一;首趺两旁,或刻人物,麟、凤、龟、龙及诸圭璧、珍穿,在庙则以系牲,在穴则以下柩。汉碑盖多有之。”宝之形,穷工极巧,以为厚终之礼,如是方可慰门生、(《隶续》卷七)由此可
3、知,庙碑之“穿”,源于系牲之故吏及其子孙无穷之思,而不知汰已甚矣。建安时之碑;“神道碑”之“穿”缘于下柩之碑,二者起源不同,文为制禁也,宜哉”今存之汉碑(或文本)中,神道碑为化内涵相异,不可不辨,以致混淆。《景云碑》有“穿”,数甚多。即为“神道碑”的证据之一。笔者认为《景云碑》是“神道碑”而非“功德碑”。其二,《隶释》(卷十一)云:“汉人书墓阙及神道,其理由有四:则有尽列其平生所历官者;及铭志,则举其所终,或所其一,《景云碑》有晕、有穿;晕三重,穿则一,其碑历之清髙者题之。”《读礼通考神道碑》云:“凡神道式俨然神道碑。汉代“神道碑”通常有“穿”。例如
4、:碑首,必详书其世系,重其所出也。”按:“神道碑”铭文《太尉陈球碑》:《隶释》卷十云:“此碑惟存或仅一行而已,如《征南将军刘君神道》题云:“‘有汉穿之下横两列,余皆剥落矣(按:指碑阴所刻捐征南将军刘君神道’,凡十字。”(《隶辨》卷八)《平杨资人名);《水经》云:下邳陈球墓前有三碑。”府君神道》题云:“‘汉平杨府君叔神道’,凡八字。”《杨统碑》:《隶辨》卷七云:“《集古录》云:(《隶辨》卷八)但上引各“神道碑”大多有铭志,多则在阌乡杨震墓侧。额题云:《汉故沛相杨君之700余字,少则300余字,“举其所终,或所历之清髙碑》八篆字,为二行。《碑式》云:文十四
5、行,行者”。《景云碑》正是如此,已详上。三十五字。……有穿,在九、十、十一行之上。”其三,东汉碑中,凡“功德碑”之类,常在碑额或首《杨著碑》:《隶辨》卷七云:“《集古录》云:行题云“功勋铭”、“功德叙”。如:《巴郡太守张纳功碑在杨震墓侧。《碑式》云:碑十三行,行二十德叙》(见《汉隶字源》卷一;《隶释》卷五;《东汉文纪》八字;穿在第二字之下。《集古录》云:按,《杨卷三十一);《桂阳太守周憬功勋铭》(见《隶释》卷四;震碑》高阳令著,震孙也。”《东汉文纪》卷二十七;《隶辨》卷七)。又有以“颂”为《侯成碑》:《隶辨》卷七云:“《字原》云:在碑名者,如:《李翕西
6、狭颂》,《李翕析里桥郙阁颂》,单州单父县墓侧,即今兖州府单县。《碑式》《司隶校尉杨君石门颂》,《槀长蔡湛颂》,《成阳令唐云:有穿,文十七行,行三十字。”扶颂》(见《汉隶字源》卷一,《隶释》卷四、卷五,《东汉《娄寿碑》:《隶辨》卷七云:“《集古录》云:文纪》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等等。《景云碑》光化军乾德县,《图经》载此碑。景佑中,余自无“功德”、“功勋”或“颂”之称。夷陵贬所再迁乾德令,按图求碑,而寿有墓,在其四,“功德碑”之类的铭文,以颂扬碑主丰功伟谷城界中。余率县学生亲拜其墓,见此碑在墓绩为主,夸饰溢美,不遗余力。但歌功颂德之词并非侧。遂据《
7、图经》迁碑还县,立于敕书楼下。按“功德碑”所独有,“神道碑”中亦有之。如《汉故太尉宋置光化军,领乾德县,熙宁中,军废,改乾德为杨公神道碑铭》即云:“其辞曰:穆穆杨公,命世而生。光化县,今与谷城县俱属湖广襄阳府。《碑图》乃台吐耀,乃岳降精。明明天子,实公是匡。冥冥六云:穿在文中三行之内。”合,实公是光。謇謇其直,皦皦其清。懿矣盛德,万世《费凤碑》:《隶辨》卷七云:“《碑图》云:额垂荣。勒勋金石,日月同炯。”(《隶释》卷十二)《景云在穿之右。《隶释》云:费君以熹平六年卒,其碑》也有歌功颂德之辞,但甚为抽象,不似“功德碑”之妻之弟卜君追诔之,乃作此碑。”述具
8、体而翔实。再者,《景云碑》通篇之中,竟有近一《朱龟碑》:《隶辨》卷七云:“《天下碑录》半是在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