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糖尿病并发症的中药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糖尿病并发症的中线治疗【摘要】一般情况下中药的降糖效果并不明显,但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其特色。中药可通过抑制蛋门质非酶糖基化及其终产物的形成、抑制醛糖还原酶活性,胰岛素增敏、降血脂、抗氧化、改善血管的舒张功能、抑制内皮索的分泌而对糖球病并发症起控制和防治作用。【关键词】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中药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原发性糖代谢紊乱,并常会导致血液流变性障碍、微循环障碍等,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1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z—,是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和死亡的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功能进行性损害。崔宇晨[1]
2、用补肾活血方加减(黄便、丹参各20g,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各15g,川時、赤芍、益母草、当归、水蛭、菟丝子各10g)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60例,显效34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李玉忠等[2]以补肾固精法,用补肾固精汤加减(桑寄生20g,桑嫖悄30g,荧实10g,金樱T10g,菟丝了10g,山商10g,益智仁10g,生黄罠20g),血瘀加益母草30g,丹参30g,水肿加茯苓20g,泽兰10g,大便秘结加大黄10g,治疗本病60例,治疗后24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血B2微球蛋白均明显降低。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Z—,也是糖尿
3、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文献报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可高达90%[3]o李青等[4]川中约薰洗协定处方:(处方组成透骨草20g,伸筋草20g,鸡血藤20g,海桐皮20g,石楠藤20g,艾叶20g,苏木20g,红花20g,细辛15g,五灵脂20g,□蓋草20g,桑枝20g,牛膝30g,苏子20g,莱酿子20g,白芥了20g,茯苓20go)由制剂室制成药液500mL,倒入TY-27型腿浴治疗器(北京天人信医疗保健科技冇限公司生产),加清水至3000汕(加至箱体内部最高标线),温度调至42°C,将双腿放入药液中,恒温浸泡薰洗双足30mino1Fl1次,14天为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总有效率
4、达到88.89口。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成人致盲的重要原因,发病率随病程发展而增加。李卉旭[5]选用复明一号、复明二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总有效率达到94.53%。病程短,视网膜上微血管瘤及散在片状岀血呈鲜红色者,选用复明一号:三七15g,丹参10s生地10g,知母10g,麦冬15g,元参10g,茜草10g,决明子10g,丹皮10g,女贞子15g,牛膝15g,石膏20g,当归15g,桃仁10g,土元10go若病程较长,视网膜上微血管瘤及片状出血呈暗红色,视网膜前渗出较多,玻璃体冇混浊者,选用复明二号:熟地15g,山茱萸10g,桃
5、仁10g,红花10g,山药15g,茯苓15g,夏枯草15g,枸杞了15g,菊花15g,石斛12g,石决明15g,夜明砂15g,郁金10g,降香6g,决明子15g,三七10g,慧仁30go1个月为1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用4~5个疗程。4糖尿病足的治疗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3—,其成因多为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皮肤病变和持续高血糖状态等多种因素造成皮肤保护能力减弱,导致感染、溃疡和坏疽,成为糖尿病患者下肢截肢的重要原因之一。李鵲娟等[6]采用中药汤剂五味消毒饮加减用來泡足,収金银花25g、野菊花20g、蒲公英25g、紫花地丁25g、黄柏20g、人黄25g、冰片3g、丹参25g,先将屮药
6、饮片放入煎药容器加水浸泡20min,水量浸过药而3cm,沸腾10min。取煎好的中药液1500ml,待药液温度降至35〜40°C时开始泡足,浸泡过程中逐渐加入热水,使水温维持在40°C左右,浸泡水面在踝关节10cm以上,最好至足三里穴,每次浸泡20min,每天1次。5小结以上提到的各种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屮医药疗法,都是在常规西药治疗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应用中药进行综合调理、治疗并发症,収得意想不到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崔宇晨.补肾活血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60例[J].河北中医,2005,27(2):99.[2]李玉忠,孔祥英,卢笑辉.补肾固
7、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60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4):289-290.[3]赵璐,陈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研究概况[J]•中医研究,2008,21(5):54-5&[4]李青,吴泉.中药薰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2):35-36.[5]李卉旭.屮药治疗单纯型糖球病视网膜病变64例分析[J].屮国误诊学,2008,8(15):3697-3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