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905150
大小:112.19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0-22
《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和答题技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文章的主要内容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题型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答题技巧:(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及格式:格式1: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1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做了什么。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3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格式2:略式:人物+事件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谁+
2、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地方+发牛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谁+在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二、线索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口杨礼赞》,以口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一一想去看看一一赞赏蜜蜂一一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
3、一一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明线与暗线所谓明线,就是由作晶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把文中的人物和答题格式: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4、。三、题目的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出发点;中心;(7)析作用。题型1:题型2:题型3:(3)作者感情文眼;揭示文章(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木义后再分结合全文,说说题目“XX”的作用。题目“XX”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以“XX”为题,有哪些好处?答题技巧:1、题目的含义: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谈。深层义:(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2、题目的作用(好处):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③交代了描写对象;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⑤点明线索;⑥揭示文章主
5、旨。注意: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木义后冉分析作用。四、写景顺序写景的顺序有1・按方位的顺序写(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上往下,则前到后等等);2.按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写(先写全景再描述局部再写全景);3•按时间顺序写(可以是春、夏、秋、冬的不同变化,也可以景物形成的过程介绍)。五、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写出景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我们在阅读时,要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方面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赏析。六: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1.文章段落之开头的作用⑴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⑵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具体从三个方面思考⑴对上:①
6、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⑵木身:①渲染…气氛;或②突出表现了…⑶对下:①引出下文…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③与下文…形成对照(或相呼应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文章段落之中间段落的作用(1)(总括)过渡,承上启下。(2)(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该段木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⑶文章由……转为……3.文章段落之结尾段落的作用⑴结构上:或者冋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⑵内容上:直白类——(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
7、……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含蓄类一-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方法:首先看看段落在什么位置,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0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文章开头:引出下文,为作铺垫。营造了氛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章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作铺垫。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