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

ID:47832479

大小:6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19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_第1页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_第2页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_第3页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_第4页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_第5页
资源描述: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华语文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通过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对语文教学应该怎么改、改什么有了明确的认识。在不断的探索中,笔者尝试运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谓导读法、就是以“三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指导思想,通过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的全血训练,培养学生的认读释词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质疑探究能力、推断联想能力的--种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要点是:教师“相机诱导”,学生“欲其自得”,着眼于能力培养。一、培养学生的认读释词能力学生接触一篇课文,首先遇

2、到的问题就是生字、生词。叶圣陶先生说:“通读全文,在知道文章的大概;可是要能够通读下去没有错误,非先把每一个生字生词弄清楚不可/很难设想,学生学了一篇文章,生字、生词都读不准、写不出、讲不来,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有较深、较好的理解。新课程改革之前,笔者的做法是:凡是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备课时自己都一一查出,上课时或抄或讲,端给学生。这样做,虽然省事了,但越俎代庖,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的能力。学生一旦离开教师,依旧是读不准、写不出、讲不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改变了做法,让学生上课吋带字典、词典来,教给他们翻检的方

3、法,这样,对于生字生词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自己解决了。这虽然是一个小问题,但却由此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习惯,对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有好处。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是学生阅读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譬如,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编写课文结构提纲;为文章各部分拟标题,等等。例如:授完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课,笔者没有就此停顿下来,而是将先生的另一篇文艺评论《论灵感》引入教学。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笔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这样两个题目,请同学

4、们思考。题冃一: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多次对“灵感”进行诠释,如“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灵感是突如其来的:“灵感是不由自主的「灵感是突如其去的:“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等。试根据这些诠释为“灵感”下一个定义。题冃二:文章最后一段的比喻(“它们在潜意识中好比桑叶到了蚕腹,经过一番咀嚼组织而成丝,丝虽然已不是桑叶而却是从桑叶变来的。”)显然是受古人名句“蚕食桑,所吐丝也,非桑也”的启示而生发出来的。请依据“蜂采花,所酿蜜也,非花也”的意蕴,改写文末的比喻,使适合原文论述的需要。学生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完成这两项

5、训练,必须对文章作认真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这里既要求他们有对该文内容的逐句逐段的过细分析,乂耍求他们有在此基础上作出的综合性的归纳概括。而在这一阅读实践和思维训练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这是一个学生对“灵感”要义的概括:“灵感”的定义,可概括为:一、灵感是潜意识中的工作在意识中的收获;二、它是来去突然又受个体意志控制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三、它须“处处留心”,长期“准备”,并在其艺术之外“下功夫:“灵感”的科学定义应该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

6、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学生的回答,虽不完全符合定义的格式,也不尽准确、严密,但其要点应该说并无遗漏。若无较强的分析概括能力,如是作答,是根本不可能的。对于第二个问题,一个学生写下了这样的答案:它们在潜意识中好比花粉到了蜂腹,经过一番消化吸收而成蜜,蜜虽然已不是花粉而却是从花粉变来的。这是一道将思维与表达结合起来的训练题冃。表达要适合要求,思维须首先到位。原文运用比喻,意在说明“意象的蕴蓄便是灵感的培养”这一观点,此其一;其二,“蕴蓄”需经吸收,并有所创新,决不能生吞活剥。明白以上两点,改写便不会感到困难了。学生正是因

7、为有了对原文内容的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才实现由思维到表达的自然转换,较好地完成了训练题目。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学生在深入钻研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应该受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如能再进一步,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抓住理解课文的要害之处,组织好课堂讨论,则不但可以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智慧的清泉淙淙流淌,而且可使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锋中识其真伪,辨其止课,有效提高他们的质疑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红楼梦》专题《宝玉挨打》一课时,在学生熟悉情节,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笔者不失时机地向学

8、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红楼梦》作者是很善于在矛盾纠葛中,抓住人物举止言行的不同,让人物在对比中显示各自独特的性格的。宝玉挨打后,同是去'问伤',但不同身份、地位、性格的人,其表现却迥然不同。请从袭人、宝钗、黛玉三人中任选一例进行探究。”问题提出后,学生在课堂上静静地翻阅课文,认真思考。随后,学生便开始窃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