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

ID:47824471

大小:657.8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11-17

上传者:U-25928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_第1页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_第2页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_第3页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_第4页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 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9年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1.(2分)(xx•江苏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D.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2.(2分)(xx•上海)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3.(2分)(xx春•兰山区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4.(2分)(xx秋•宜昌期末)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5.(2分)(xx•徐汇区二模)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D点时将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摆动B.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传来的信息D.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6.(2分)(xx秋•资阳期末)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7.(2分)(xx秋•文昌校级期末)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量增加4200kJ.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A.通过体液运输B.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C.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D.微量和高效的特点8.(2分)(xx秋•永顺县期末)切除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会吸引许多蚂蚁,这是因为()A.肌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B.非糖的物质转化,使尿糖升高C.胰岛素缺乏,使狗出现糖尿D.蛋白质分解,使尿糖升高9.(2分)(xx•白云区校级学业考试)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10.(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C.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11.(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C.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D.在上述效应T细胞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12.(2分)(xx•西城区二模)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13.(2分)(xx•衡阳模拟)下列植物激素及其对应的主要作用中,错误的是()A.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C.乙烯﹣﹣抑制果实成熟D.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14.(2分)(xx秋•巢湖校级期末)在啤酒生产中用于代替大麦芽完成糖化过程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15.(2分)(xx秋•永顺县期末)下列哪项实例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A.植物的向光性B.除草剂可以除掉田间的双子叶植物C.顶端优势D.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16.(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如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玉米胚芽鞘的伸长生长的影响.按图示方法处理,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会向直立生长的是()A.B.C.D.17.(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预实验时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探究适宜的浓度范围B.可能出现不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处理后,生根状况相同的实验结果C.假设最适浓度为10﹣3mol/L,则用此浓度的溶液与清水做对照实验进行验证D.扦插枝条分别在不同浓度梯度的溶液中浸泡的时间应一致 18.(2分)(xx秋•成都期中)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作用一定不相同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与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C.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D.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都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微量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19.(2分)(xx秋•合阳县期末)下面关于胚芽鞘弯向光源的原理叙述有错误的是()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B.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C.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慢D.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并向下输送20.(2分)(2011•亭湖区校级二模)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A.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进生根B.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C.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子果实D.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21.(2分)(2011秋•南阳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C.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22.(2分)(xx秋•漳州校级期末)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 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23.(2分)(xx秋•永顺县期末)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24.(2分)(xx•南通三模)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④→③→②→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没有水平结构25.(2分)(xx•河北一模)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鲈鱼种群的K值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26.(2分)(xx秋•零陵区校级期末)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大豆和根瘤菌、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27.(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28.(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哪项不是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A.食物充足B.气候适宜C.没有天敌D.空间条件有限29.(2分)(xx•兴化市校级学业考试)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30.(2分)(xx•浙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31.(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7只.根据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个体数×,计算出该鼠的种群密度是每公顷()A.78只B.88只C.98只D.108只32.(2分)(xx•庄浪县校级四模)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36分)33.(1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图1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所含蛋白质最多的细胞外液是(填标号).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填标号).(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等.(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填标号)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图2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34.(12分)(xx•安徽)(1)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2)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C1、C2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填①~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填①~⑦编号).(3)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 35.(12分)(xx•江苏)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填序号);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 xx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双峰一中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理科)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1.(2分)(xx•江苏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比血浆含有更多的蛋白质D.淋巴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血浆和组织液及淋巴之间的关系、渗透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A正确;B、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正确;C、与组织细胞相比,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C错误;D、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进入血液循环,D正确.故选:C.点评:对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内环境稳态的综合理解并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2.(2分)(xx•上海)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突触的结构.分析: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是发生在其中的生理过程均符合题意,发生在细胞内的或外分泌液中的均不可.解答:解: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组织液中,A正确;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并非细胞外液,C错误;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发生在细胞内,D错误. 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具体组成,正确区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外分泌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3.(2分)(xx春•兰山区期中)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D.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因此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正确;B、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B错误;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泌尿四大系统的共同参与,C正确;D、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理解.4.(2分)(xx秋•宜昌期末)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分析: 分析曲线图:图示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使乳酸含量增加;BC段下降是由于乳酸被血浆中的缓冲物质(NaHCO3)转化为其他物质.解答:解:A、AB段上升是由于人初进高原,空气稀薄,氧气不足,无氧呼吸加强所致,A错误;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能运输更多的氧气,B正确;C、AB段上升是由于此段时间内人体的无氧呼吸加强所致,而不是只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在BC段,乳酸与NaHCO3反应,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为背景,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呼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尤其是血浆pH的调节机制,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呼吸的过程,掌握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明确AB上升是由于无氧呼吸加强所致;掌握内环境中pH的调节机制,明确血浆中的缓冲物质能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5.(2分)(xx•徐汇区二模)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若在B、E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电表,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刺激D点时将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摆动B.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传来的信息D.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在突触处,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解答:解:A、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不能传到B处.故只会使电表的指针发生一次摆动,A错误;B、C处是突触结构,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并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所以C处缺乏递质受体则D处将无法得到从C传来的信息,C正确; D、兴奋在神经元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时相应部位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B→C,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细胞膜电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6.(2分)(xx秋•资阳期末)激素在调节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血糖含量升高会引起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多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C.寒冷刺激会引起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引起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量减少,从而使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多;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降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从而使血液中甲状腺激素不致过少.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解答:解:A、血糖含量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故A错误;B、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的特点,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故B错误;C、寒冷刺激会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故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增多,故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促进下丘脑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增多,最终由垂体后叶释放,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水平衡调节.7.(2分)(xx秋•文昌校级期末)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而1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量增加4200kJ.说明了激素调节具有()A.通过体液运输B.直接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C.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D.微量和高效的特点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激素作用特点:1、微量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解答:解:根据题意,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10﹣5~14×10﹣5mg/mL,说明甲状腺激素在体中含量很少.由1mg的甲状腺激素却使人体产热量增加4200kJ,说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效率高.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激素作用的特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8.(2分)(xx秋•永顺县期末)切除胰腺的狗排出的尿液常常会吸引许多蚂蚁,这是因为()A.肌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B.非糖的物质转化,使尿糖升高C.胰岛素缺乏,使狗出现糖尿D.蛋白质分解,使尿糖升高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能够分泌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当切除胰腺,狗体内的血糖浓度过高,就会随尿液排出,吸引许多蚂蚁.解答:解:A、肌糖元不能分解成葡萄糖,A错误;B、切除胰腺的狗,体内缺少胰岛素,不能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存储葡萄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B错误;D、切除胰腺的狗,体内缺少胰岛素,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所以导致该狗血糖浓度升高,原尿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的最大能力,就会使一部分葡萄糖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使狗出现糖尿,C正确;D、蛋白质分解不会直接产生葡萄糖,必需经过脱氨基作用,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胰岛素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9.(2分)(xx•白云区校级学业考试)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解答:解: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此时会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图中A),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图中B)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从而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下丘脑可以将兴奋传导给大脑皮层(图中C),由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降低渗透压.故选:C.点评:本题以水平衡调节机理图为素材,考查水平衡调节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平时学习过程中可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10.(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C.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一、二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2、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御功能﹣﹣保护机体不受损害,帮助机体消灭外来的细菌、病毒以及避免发生疾病.(2)稳定清洁功能﹣﹣不断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保持体内的净化更新.(3)监控功能﹣﹣及时识别和清除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的细胞,防止癌瘤的发生.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由效应T细胞分泌)、溶菌酶等.解答:解: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错误;B、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的功能,B正确;C、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防卫过度所致,C正确;D、浆细胞分泌的抗体、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D正确.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过高和过低引起的疾病,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11.(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是其免疫反应的唯一表现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C.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D.在上述效应T细胞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抗体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2、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解答:解:A、效应T细胞不仅能作用于靶细胞,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改变细胞膜通透性,还能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效应,A错误;B、靶细胞死亡后,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暴露到体液中,还要经过体液免疫予以消灭,B错误;C、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与分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故在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中高尔基体起重要作用,C正确;D、在上述效应T细胞作用过程中产生的穿孔素属于淋巴因子,而不是抗体,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免疫调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的和功能,掌握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2.(2分)(xx•西城区二模)下列有关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体对花粉或某些药物产生的过敏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D.切除胸腺后,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过敏反应: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解答:解:A、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的防卫不足,过敏反应是免疫功能过强,不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故A错误;B、血清中的抗体与破伤风杆菌结合并抑制其繁殖属于体液免疫,故B错误;C、体液免疫中,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抗体,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感染的细胞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故C错误;D、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能识别、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切除胸腺后,不能合成T细胞,则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都降低,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D选项中T细胞的作用: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识别、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并产生淋巴因子.13.(2分)(xx•衡阳模拟)下列植物激素及其对应的主要作用中,错误的是()A.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C.乙烯﹣﹣抑制果实成熟D.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解答:解:A、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A正确;B、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B正确;C、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非抑制,C错误;D、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生长素.生长素整个植物体都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特点.14.(2分)(xx秋•巢湖校级期末)在啤酒生产中用于代替大麦芽完成糖化过程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啤酒生产中,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生产α﹣淀粉酶,从而简化工艺、降低成本.解答:解:在啤酒生产中用于代替大麦芽完成糖化过程的植物激素是赤霉素,ACD错误,B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应用,意在考察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属于识记内容,难度不大.15.(2分)(xx秋•永顺县期末)下列哪项实例说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A.植物的向光性B.除草剂可以除掉田间的双子叶植物C.顶端优势D.将植物平放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较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解答:解:A、植物的向光弯曲生长的原因是:背光侧生长素分布多,而向光侧生长素少,导致背光侧生长快,都是促进作用,A错误;B、除草剂可以除掉田间的双子叶植物,说明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B错误;C、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导致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都是芽,只能说明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C错误; D、植物平放后,根的近地侧和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但是在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速度快,而在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由此证明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及对不同器官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16.(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如图是不同浓度生长素对玉米胚芽鞘的伸长生长的影响.按图示方法处理,去除尖端的玉米胚芽鞘会向直立生长的是()A.B.C.D.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分析图线图看出,生长素浓度为10﹣8ppm是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最适宜浓度,降低浓度或升高浓度其促进作用均有所减弱.解答:解:A、曲线中看出,生长素浓度为10﹣8ppm的促进作用比10﹣4ppm强,因此胚芽鞘左侧生长快,玉米胚芽鞘会向右弯曲,A错误;B、同A项,生长素浓度为10﹣8ppm的促进作用比10﹣10ppm强,因此胚芽鞘左侧生长快,玉米胚芽鞘会向右弯曲,B错误;C、曲线中看出,生长素浓度为10﹣2ppm的促进作用比10﹣6ppm弱,因此胚芽鞘右侧生长快,玉米胚芽鞘会向左弯曲,C错误;D、曲线中,生长素浓度为10﹣2ppm和10﹣12ppm的促进作用相等,因此玉米胚芽鞘将直立生长,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胚芽鞘生长方向的判断,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考生在分析胚芽鞘生长方向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曲线图中的不同浓度的不同促进作用进行相关判断.17.(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对“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预实验时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探究适宜的浓度范围B.可能出现不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处理后,生根状况相同的实验结果C.假设最适浓度为10﹣3mol/L,则用此浓度的溶液与清水做对照实验进行验证扦插枝条分别在不同浓度梯度的溶液中浸泡的时间应一致 D.考点: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分析:根据实验课题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生根数量,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实验开始前进行预实验是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出较为可靠的探究范围,以避免由于设计不当,盲目开展实验.解答:解:A、预实验时要设置空白对照组,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探究适宜的浓度范围,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A正确;B、由于植物生长的两重性,可能出现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存在不同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处理后,生根状况相同的实验结果,B正确;C、假设最适浓度为10﹣3mol/L,则应该用此浓度的溶液与此浓度两侧的其他浓度溶液作对照实验进行验证,C错误;D、浸泡的时间应一致,避免引起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注意事项,要求考生对照实验的原则,以及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并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难度适中.18.(2分)(xx秋•成都期中)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作用一定不相同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与成熟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C.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D.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一样,都是由特定的器官产生的微量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生长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解答:解:A、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其促进作用可能相同,A错误;B、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C、根的向重力生长与顶端优势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C正确;D、植物激素没有特定的器官产生,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2分)(xx秋•合阳县期末)下面关于胚芽鞘弯向光源的原理叙述有错误的是()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B.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C.向光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慢D.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并向下输送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不是其基部,A正确;B、胚芽鞘尖端合成的向下运输,促进基部生长,所以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一段,B正确;C、由于生长素在单侧光照射下向背光一侧横向运输,导致向光一侧分布的少,生长慢,C错误;D、生长素在尖端产生,并通过极性运输向下输送,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运输和生理作用及其作用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2分)(2011•亭湖区校级二模)下列哪一个生产或实验过程,不能使用吲哚乙酸()A.处理扦插的月季枝条,促进生根B.处理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C.处理去掉雄蕊的番茄花蕾,育出无子果实D.处理切去胚芽鞘尖端的燕麦幼苗,使其继续生长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吲哚乙酸能促进插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促进茎的生长作用.解答:解:A、吲哚乙酸能促进插条生根,A正确;B、青色的生香蕉加速转变为黄香蕉,是果实的成熟过程,是乙烯的调节作用特点,B错误;C、吲哚乙酸能促进果实发育,C正确;D、吲哚乙酸能促进茎的生长作用,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2分)(2011秋•南阳期末)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C.对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或显微计数法.物种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解答:解: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高,A错误;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法,B正确;C、对活动能力强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采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的可以要采用样方法或者利用其趋性进行调查,C错误;D、物种丰富度表示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调查应在不同水层中进行取样,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的相关知识,考生要能够区分识记不同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使用的不同的方法;识记物种丰富度的概念,明确其调查应在全部范围内进行.22.(2分)(xx秋•漳州校级期末)如图表示某种小型淡水鱼迁入新的湖泊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该曲线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t3时该种小型淡水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t4时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环境中逐渐消失C.该种小型淡水鱼在新的环境中呈“S”型增长D.该种鱼在新湖泊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t2时该鱼数量的两倍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分析曲线图,在t1﹣t3时种群的增长率增加,在t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t3﹣t5时种群增长率减少,t5时种群增长率为0,为S型曲线的增长率. 解答:解:A、从图中可看成t1﹣t4时种群增长速率都高于0,种群的年龄结构都应是增长型,A正确;B、t4时增长速率接近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到达K值,B错误;C、最终种群数量稳定趋于“S”曲线,“J”型曲线种群增长率不变,C正确;D、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是t2时,种群数量为,K值应是t4时稳定的种群数量,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以种群增长率曲线图为载体,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学生提升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23.(2分)(xx秋•永顺县期末)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A.甲=乙B.甲<乙C.甲>乙D.无法确定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1、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计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二是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解答:解: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取决于小型动物类群的种类,而不是取决于其数量.由于甲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而乙地土壤中的小型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18>15,所以甲、乙两地土壤小型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甲>乙.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24.(2分)(xx•南通三模)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④→③→②→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没有水平结构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即内因是群落演替的决定因素.(2)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解答:解:A、由图示分析,云杉林的复生过程是一个次生演替过程,群落结构结构变得复杂,故A错误;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但也属于群落的演替,故B错误;C、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C正确;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而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和群落结构的相关知识,比较简单,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对于A选项中注意群落演替的起点,初生演替是从无到有,次生演替是从简单到复杂.25.(2分)(xx•河北一模)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开始表现出明显的上下波动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鲈鱼种群的K值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阳光等资源的充分利用.2、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由于环境变化,种群数量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波动,但不会明显. 3、池塘中食物有限,当鲫鱼增长到一定数量是食物不足,要想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4、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解答:解: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原因是光合作用强,积累的有机物多,A正确;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能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C、池塘养鱼过程中人为持续投放饲料,增加溶氧等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C正确;D、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所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空间结构、种群数量变化、种群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知识的.26.(2分)(xx秋•零陵区校级期末)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大豆和根瘤菌、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C.种内斗争、互利共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考点:种间关系.分析:1、大鱼吃小鱼,如同种鱼属于种内斗争,不同种鱼属于捕食.2、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解答:解:大小鲈鱼是同种生物,而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属于种内斗争;大豆和根瘤菌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大豆为根瘤菌提供物质和能量,根瘤菌为大豆提供N肥;蝗虫和草属于捕食关系.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物间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容易题.27.(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解答:解: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A错误;B、种群数量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B错误;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C正确;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的辨析能力.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交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8.(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下列哪项不是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A.食物充足B.气候适宜C.没有天敌D.空间条件有限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理想条件,即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种群呈“S”型增长的条件是:空间、食物条件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解答:解:种群呈“J”型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ABC正确,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J”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注意和“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相区分,这是解题的关键.29.(2分)(xx•兴化市校级学业考试)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解答:解: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即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C错误;D、c点为K/2处,种群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200,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30.(2分)(xx•浙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在种群生态学中,最高环境容纳量(简称“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环境容纳量的实质是有限环境中的有限增长.解答:解:A、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动态变化的种群数量,故A选项错误;B、种群的内源性调节因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环境容纳量的大小只与环境的变化有关,故B选项正确;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出生率和死亡率,故C选项错误;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夏季最大,故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解析:本题考查环境容纳量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1.(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为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7只.根据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次捕获个体数×,计算出该鼠的种群密度是每公顷()A.78只B.88只C.98只D.108只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根据重捕取样中的标记比例和样方总数中的标记比例相等,因此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解答:解: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数量公式为: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故该种鼠的总数=39×34÷17=78(只),由于调查范围是1公顷,故密度为78只/公顷.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标记重捕法的计算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32.(2分)(xx•庄浪县校级四模)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有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对于植物来讲,阳光对植物生理和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决定植物分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光照;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与动物的食物有关.解答: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为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的垂直结构的理解.二、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36分)33.(12分)(xx秋•双峰县校级期中)图1是人体局部组织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1)图中所含蛋白质最多的细胞外液是②(填标号).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①与③、②与③(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③④(填标号).(2)如果该图为肝脏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患肝炎时,则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二氧化碳、尿素等等.(3)如果该图为鼻黏膜的局部结构模式图,当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①(填标号)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最终会使⑤(填标号)的通透性增强,引起鼻黏膜水肿.(4)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体液间O2、CO2扩散的模型(如图2所示,说明: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据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血管壁,含蛋白质最多的是血浆,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当患肝炎时,经过组织细胞的代谢,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和尿素;过敏是鼻腔粘膜的抗体分布在细胞膜表面,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解答:解:(1)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是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血管壁,含蛋白质最多的是血浆,能直接相互交换的是血浆和组织液,细胞内液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2)A端为动脉端,B端为静脉端,当患肝炎时,经过组织细胞的代谢,B端与A端的液体相比,明显增加的物质有代谢废物二氧化碳和尿素.(3)过敏是鼻腔粘膜的抗体分布在细胞白哦面,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4)二氧化碳由剖成熟红细胞携带扩散到血浆后再到组织液最后到肝细胞内,二氧化碳正好相反.故答案为:(1)②①与③、②与③③④(2)二氧化碳、尿素等(3)①⑤(4)如下图所示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试题难度中等.34.(12分)(xx•安徽)(1)将3根离体神经纤维(枪乌贼的巨轴突)分别放置于盛有海水(A)等渗KCl、溶液(B)等渗葡萄糖溶液(C)3个培养皿中.若都给予适宜的刺激,A(填A、B、C编号)培养皿中的神经纤维可以产生神经冲动,原因是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2)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C1、C2 表示免疫细胞,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按图示,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④⑤⑥(填①~⑦编号).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填①~⑦编号).(3)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多数患者的免疫系统误将自身肌肉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当作抗原,产生的自身抗体攻击了此类神经递质受体,从而神经冲动传递受阻,肌肉收缩无力,图中免疫细胞C2的名称为浆细胞.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阅读题干和题图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神经冲动的产生、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自身免疫病等,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解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1)由于神经细胞受刺激产生兴奋,需要钠离子从膜外进入膜内,而海水中含有钠离子,所以放在海水中产生兴奋.(2)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自主收缩没有传递到大脑,而大脑感受到刺激传到大脑,根据兴奋传导可知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是④⑤⑥;大脑感觉到肌肉受到刺激其信号(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出现的顺序依次为③②①.(3)自身免疫病是把自身正常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误认为是抗原.由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C2浆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抗体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无法支配肌肉收缩.故答案为:(1)A神经冲动的产生需要Na+(2)④⑤⑥③②①(3)抗原浆细胞点评:本题考查有关神经细胞生活环境与神经冲动传递过程和有关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35.(12分)(xx•江苏)为研究吲哚乙酸(IAA)与脱落酸(ABA)的运输特点,用放射性同位素14C标记IAA和ABA开展如图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图中AB为茎尖切段,琼脂块①和②中出现较强放射性的是①(填序号);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若先用某种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处理茎尖切段,再重复上述实验,结果琼脂块①和②中放射性强度相近,该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填“是”或“不是”)极性运输.(3)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加入IAA溶液中可显著降解IAA,但提取液沸水浴处理冷却后,不再降解IAA,说明已伸长胚轴中含有 IAA氧化(降解)酶.研究已证实光也有降解IAA的作用.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分析: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的;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解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琼脂块①上方的茎尖切段是正放的,而琼脂块②上方的茎尖切段是倒放的,由于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所以琼脂块①中出现较强放射性.而琼脂③块和④中均出现了较强放射性,说明ABA在茎尖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由于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消耗能量,而抑制剂不破坏IAA、不影响细胞呼吸,所以其作用机理是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从而阻碍生长素的运输.(2)若图中AB为成熟茎切段,琼脂块①、②、③和④均出现较强放射性,说明IAA在成熟茎切段中的运输不是极性运输,即不遵循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3)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所以黄豆芽伸长胚轴的提取液中的IAA氧化(降解)酶在沸水浴处理冷却后,失去了活性,因而不再降解IAA.由于适宜的激素水平是植物正常生长的保证,所以这两条IAA降解途径,对于种子破土出芽后的健壮生长有利,以避免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幼苗生长.故答案为:(1)①不是;抑制剂与运输IAA的载体结合;(2)不是;(3)IAA氧化(降解)酶;有利.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运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