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甘肃省宁县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宁县二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期考试试题高一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填写清楚。2.将试题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老子,姓李名耳。近年来,很多李姓人氏纷纷前往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故里寻根问祖。这一现象受下列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的影响( )A.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2.《汉书·地理志》言:“秦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
2、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表明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实行郡国并行制C.推行三公九卿制D.推广行省制度解析3.许多成语典故都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相关,如名落孙山、朱衣点头、金榜题名、黄粱美梦等,该制度(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B.把考试选拔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C.把考试选拔和世袭制结合起来D.把世袭制和门第推荐结合起来4.宋朝以前,宰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奏事连站着都不行了,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A.宰相和皇帝的关系日见疏远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C.满族与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D
3、.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5.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之中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元朝、明朝四朝的中央机构的设置情况6.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在公民大会上进行发言、辩论,并就重大问题举手表决。这种政治现象发生于( )A.古代雅典B.古代罗马C.中国原始社会末期D.中国春秋战国时期7.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
4、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8.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9.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新医疗改革方案,该医改方案分别于2010年11月7日和12月24日在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通过。奥巴马总统的医改方案需要国会通过说明( )A.美国实行联邦制B.美
5、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C.美国实行两党制D.利益集团操控美国政治10.1901年,法国等11个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当时法国具有缔结条约权的是( )A.总统B.参议院C.众议院D.最高法院11.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12.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
6、义的侵略本性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13.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须向哥伦比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C.严惩外国侵略者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15.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
7、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16.“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7.1912年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