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760175
大小:67.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11
《2018年秋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古风余韵粤教版选修传记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单元质量检测三古风余韵(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四柱成“间”,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空间单元。以四柱成“间”为原点,中国木构建筑逐渐发展出各种变化。中国传统建筑规模的扩大并非取决于建筑体量的增加,而是依靠具有模数意义的“间”的单元性叠加。“间”和划分“间”的柱具有刻度功能,建筑群通过“间”的有机聚合,形成整饬而丰富的群体形象。以“间”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各种形态简洁却意涵丰富的中国古典建筑形态,对中国古人的生活模式、心理结构乃至审美习惯皆影响深远。中国人的
2、心理结构和以“间”及“方正”式网格为鲜明特性的传统建筑空间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观念,与其说是人们根据天地之形创造了传统建筑“方正”的基本格局,不如说是先民以自己居住的“方正”的木结构房屋形态为原型,产生了对大地形状的猜想,四角方正的建筑影响了先民对世界的认知。这种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被强化,出现了“四正”方位的崇拜,乃至被赋予了神话色彩,并演绎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守的方位观念。在这一概念下,“间”成为中国古人规划自己生活世界的指导思想。方形的院落是“间”观念延伸的第一步,由院落而组成网格式的建筑群则是“间”观念延伸的第
3、二步,中国古典建筑群平面布局中往往隐藏着规划严整的网格基线。更进一步,中国古典城市的规划往往也呈现出“间”的网格化特征,如唐代的长安与洛阳。甚至“国土”也可以用“间”来划分,典型如周代的“井田制”,以九块方田称一“井”,形似“井”字。土地由“井田”构成的网格划分,体现了中国古人将天下视为屋宇、将大地划分为无数“间”的一种思维模式,是在房屋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概念下形成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建筑空间单元的不断重叠,强化了人们视觉上“庭院深深”的效果,而这层层延伸的空间,即是以“间”为序列原点生成的。这种“深深”的意境同样也流行于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层次,追求深远、高远
4、、平远的审美习惯中。“间”引导人们动态而非静态地与建筑达成欣赏的默契,这在园林长廊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尽深远的一个个“间”引导游园者看到动态变化的景观。这一建筑灵感运用于绘画,便化生为“目换景移”的中国古典长卷,如《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画面通过时间与地点的平移,演绎所描绘的对象和内容,颇似后世的连环画。而将画面横向平均分成几部分来安排场景,形成一种平铺式的均分构图,也与“间”的平铺排列暗合。这种构图就来源于建筑中的壁画,墙壁被壁柱自然地分割为若干单元,壁画的表现也就必须划分为若干单元。后来粉墨丹青自墙壁移于纸、绢,建成均分构图的长卷。(摘编自《文史知识》
5、xx年第3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变化多样,但“间”是其基本空间单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意涵丰富的中国古典建筑形态。B.“间”具有模数意义和刻度功能,以其作为建筑序列原点,建筑空间单元不断重叠,从而生成层层延伸的空间。C.中国传统建筑扩大规模,形成整饬丰富的群体形象,是依靠“间”的单元性叠加和有机聚合,而无需体量增加。D.四柱成“间”,“间”和“方正”式网格是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鲜明特征,“方正”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格局。解析:C项,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是“并非取决于建筑体量的增加”。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6、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观念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关系密切,这种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不断强化。B.中国古典建筑空间形态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人的生活模式,成为他们规划自己生活世界的指导思想。C.中国的四方形院落、由院落而组成的网格式建筑群、古典城市规划甚至国土划分,都是“间”的观念的延伸。D.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单元的不断重叠,形成了“庭院深深”的意境,这种意境也流行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中。解析:B项,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第一句“‘间’成为中国古人规划自己生活世界的指导思想”。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7、)A.“四正”方位的崇拜以及由其演绎出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以守的方位观念,源于先民对世界的认知。B.唐代洛阳与长安的城市规划呈现出“间”的网格化特征,在周代的井田制中,国土由“井田”构成的网格划分为“间”。C.游园者在园林长廊中能够与建筑达成欣赏的默契,目换景移,在一个个“间”的引导下看到动态变化的景观。D.中国古典长卷平铺均分构图,通过时间与地点的平移,演绎所描绘的对象和内容,这为园林长廊提供了建筑灵感。解析:D项,关系颠倒,原文最后一段为“这一建筑灵感运用于绘画,便化生为‘目换景移’的中国古典长卷”。答案: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
8、字,完成4~6题。我们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