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758370
大小:58.8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11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5课《孟子二章》教案 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孟子二章》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3)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2.过程与方法(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孟子的理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2.难点:明白“舍生取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嗟来之食”的
2、故事。(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请一位同学诵读《鱼我所欲也》,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投影提示】箪dān蹴cù不屑xiè羹gēng恶wù弗fú2.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讨论解决。3.内容概述: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提示】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3、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之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2.论点提出后,是怎样论证的?【提示】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行,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宁死不食“
4、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向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3.文章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投影提示】运用了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方法。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
5、此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4.问题探究:《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各小组派代表阐明观点。【提示】《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
6、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四)课内小结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穿于他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会改变初衷。因此,孟子的教诲就愈加地可贵。(五)课堂跟踪反馈夯实基础1、给加点字注音。箪(dān)蹴(cù)不屑(xiè)羹(gēng)弗(fú)2、翻译句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3、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不用。4、《鱼我所欲也》一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这一中心论
7、点。能力提升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