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

ID:477500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8

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地理科学基于本科培养方案的宁波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1.本课题材料主要来源在课题研究的前期阶段,通过借阅图书、网络检索等途径先后搜集了大量与课题相关的学术资料,其主要来源于:(1)与课题相关的学术专著;(2)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期刊;(3)与课题相关的学位论文;(4)宁波大学本科培养方案。2.国内外通识教育研究综述通识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自由教育及对古典人文学科的重视。美国的通识教育研究已经有一个多世纪历史,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在1943年专门组织委员会对当时教育过分专门化的现状进行研究,在1945年发表了著名的

2、《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接着1947年一个高等教育委员会发表了《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的报告,该报告的突出之处是提出把通识教育放到和专业教育同样的位置,使两种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这两个报告显示了实施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趋势,在当时的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从此许多学院都开始研究和实施通识教育。进入20世纪末,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呈现新的趋势,关于课程的争论成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其中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组成当时主要提出3个问题,即学生应该学什么、学生应该做什么和学校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1]。美国关于课程设置方面的改革过程非常曲折。从开

3、始的课程改革(文雅与实用的大争论),到后来的学分制、必修课的实施,行政配套改革等。艾略特时期的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的萌芽时期,劳威尔是将这一理念进行具体化的关键人物,他所倡导的集中与分配制,是今天仍在许多高校盛行的“分布必修型”通识课程的原型。赫钦斯时代的通识课程,是对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的反叛,也是时代的产物,尽管赫钦斯所推行的通识教育没有彻底实施和在较大范围的推广,但他的这种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让世人清醒地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无比魅力和灿烂精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研究者提出从不同角度出发的通识课程,如科南特、博克等。日本在20世纪中期非常流行“全人教育”思潮,其代表人物

4、是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认为全人教育是培养“完美和谐的人”的教育或“全人格”的教育[2]。日本在开展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时,主要考虑:①.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②.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③.大学内部结构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关系。这3个问题是贯穿日本通识教育改革的关键,特别强调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通识教育的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且被不断丰富。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之间的关系是改革的核心问题。日本大学自开始研究通识教育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日本大学总结出了许多联系日本教育实际的课程模式[3]。总的来说,国外学者对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较多,这些研究主要是从通识教育

5、历史;通识教育内涵以及当前通识教育状况这三方面来研究。我国关于通识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能搜索到的最早的通识教育研究文献是1987年陈卫平、刘梅龄的《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1995年,原国家教委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1999年,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随后,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各高校全面推行。我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主要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内涵,包括通识教育的定义、历史、发展等。如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旨在给予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并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

6、[1]。黄俊杰教授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井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的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5]。鲁洁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价值目标,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具体措施,不是简单地增加某门课程,改变某种方法之类等[6]。如黄俊杰教授阐述了我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的教育思想和通识教育理念之间的关联[7],国内还有很多学者对通识教育研究历史作出研究,如黄坤锦教授、谢登旺等。二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其它教育理念的关系,包括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自由教育等。如季诚钧[8]、陈向明[9]、王义遒[10]等学

7、者主要是从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专才教育、素质教育、公选课、通选课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为我国通识教育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台湾、香港学者也有很多,如卢兆中、黄俊杰等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三是通识教育的实践及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课程编制、授课形式、设置标准、课程评价、课程师资等。关于通识课程的设置形式与内容,如李曼丽引述莱文(LevineA.)等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四种主要实施类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自由选修型);熊贤君、金保华提出了通识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