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721647
大小:92.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11-08
《故乡教学设计课题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教学基本信息题目《故乡》 学科语文 年级九年级 教材内容人教版第三单元 个人信息设计者姓名单位 1.教材分析 鲁迅的《故乡》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结合教材分析,全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把握”闰土”“我”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以及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而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人物所蕴含的意义,以及“肖像描写”、“对比”等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2.学情分析《故乡》写的是少年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贴近学生的心理,但是鲁迅的小说内涵深刻,哲理
2、丰富,且十三四岁学生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刻,要把握半个多世纪前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存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希望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实用文档2.理解运用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写法。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议论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5.在学习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小说的技巧
3、和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
4、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 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 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 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 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2.复习小说的特点。 3.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
5、》、《仿惶》、《故事新编》等。 4.时代背景: 实用文档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二、自主学习:查找工具书,解决字词。 二、扫清文字障碍1.给下列字词注音:: 阴晦(huì) 萧索(xiāo suǒ) 愕(è)然 鄙(bǐ)夷 嗤(chī)笑 瑟索(sè suǒ) 折(shé)本 惘(wǎng)然
6、 恣睢(zì suī) 2、解释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 惘然: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这里指经过许多地方。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现在写作“瑟缩”。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
7、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记叙。 2.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我”儿时的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3.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实用文档明确: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 (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往——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
8、的西瓜、英雄的少年。(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2)闰土: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