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抒怀诗鉴赏(上课印发用)

咏物抒怀诗鉴赏(上课印发用)

ID:47698992

大小:6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21

咏物抒怀诗鉴赏(上课印发用)_第1页
咏物抒怀诗鉴赏(上课印发用)_第2页
咏物抒怀诗鉴赏(上课印发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咏物抒怀诗鉴赏(上课印发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咏物抒怀诗鉴赏一、何谓咏物抒怀诗?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在自然中、生活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将自己的感情凝注于所咏之“物”或所叙之“事”,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襟怀抱负的诗歌。二、特点归纳:1、形似: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咏物抒怀诗鉴赏方法1.体察物态。分析物象的外

2、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品味寄托。知人论世,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3.明辨技巧。体会诗人艺术手法的高妙。四、解题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五、咏物抒怀诗的

3、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再来看看于谦的这首《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4、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jìng)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

5、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P3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他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

6、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啊!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四)、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

7、,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五)、托物言理类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

8、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