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渗出性中耳炎治疗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渗出性中耳炎治疗论文渗出性中耳炎治疗论文预读:摘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7月〜200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渗出性中耳炎患者共65例,其中,男30例,女35例,年龄3〜12岁,平均6.5岁,病程12周〜1年.己排除下列情况:有明确的吸入物致敏原史;有个人或家族过敏性疾病史;严重的鼻屮隔偏曲者;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急性发作者•在治疗前均告知患儿或家属本研究的目的及过程,并取得家属同意•症状以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为主,平均气导损伤15〜25dB,骨气导差15〜25dB.纯音测听:本组45例呈轻度传导性耳聋,20例呈
2、混合型耳聋.声阻抗测试:40例呈B型鼓室图,25例呈C型,声反射均消失.1.2临床诊断有下列相关症状2—:①揉抓耳朵或头面部,睡觉时摇头转颈,睡不安稳,易惊醒或哭闹不宁,不时尖叫.②鼓膜呈不同程度的充血,以鼓膜环部及松弛部为著;部分鼓膜完整但内陷,光维缩短、中断、移位、散淡或消失,较少鼓膜穿孔,有吋鼓膜浑浊,透明度下降,急性者可见鼓室积液征阳性.③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显示低频损失为主.1.3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头后仰20。,先用1%地卡因、1%咲嘛液彻底表而麻醉鼻腔及鼻咽部黏膜,纤维内窥镜由下鼻道进入至鼻咽腔,看清耳咽管咽口后,将耳咽
3、管导管置入耳咽管咽口内并固定,再将事先在耳咽管导管中的肾盂造影管向内插送2.5〜3.0cm后,抽吸鼓室内积液,然后自管内注入气体,使鼓膜膨出,咽鼓管置管留置lOmin,最后,边退管边注入少许地塞米松、咲嘛液、糜蛋白酶剂混合液0.2〜0.3ml.每周扩张注药治疗1次,直至恢复通畅、枳液消失为止.同时所有患者配合中医治疗,屮药方剂:柴胡6g,苍耳子10g、白芷3g、辛夷3g、茯苓6g、泽泻5g、菖蒲5g、白术6g、生地6g、佩兰5g、石斛6g、杏仁6g、甘草3g.用法:每日1剂冰煎2次,分3〜4次服甩为1个疗程,服药2个疗程.1.4疗效标
4、准显效:耳堵、耳鸣症状消失,听力提高至正常;纯音测听检测骨气导差在WdB以内;声阻抗检查鼓室压力图为A型曲线,峰值为().3〜1.5mm.橙骨肌反射引岀.有效:耳堵、耳鸣症状减轻,听力有提高;纯音测听检测气导较治疗前提高10〜15dB,但未达到正常,声阻抗检查鼓室圧力图为As型曲线,峰值较正常偏低.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各项检查无明显改善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率.2结果2」临床疗效65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无效2例(3.1%),有效23例(35.4%),痊愈40例(61.5%),总有效率达96.9%.2.2不良反应本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4例出现
5、不良反应,其中,地塞米松引起2例头面部及背部皮疹,咲嘛液引起31例恶心、呕吐及轻微腹泻,皮疹并伴有胃肠道反应原因不明1例.除1例皮疹较重进行抗过敏治疗外,其他不良反应较轻,停药2d后白然好转.3讨论渗出性中耳炎,又称卡他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3].引起渗出性中耳炎的病因较多,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炎症递质在渗出性中耳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认为咽鼓管器质性狭窄或阻塞是引起渗出性中耳炎的原因[4].目前研究趋向认为渗出性中耳炎的原因主要是免疫功能失调所致•而咽鼓管功能障碍并罪是引起渗出性中耳炎的
6、必要条件,但对延长中耳积液的病理状态起重要作用.而中耳腔炎性渗出液的产牛才是引起渗出性屮耳炎的条件,两者相结合是发生顽固性中耳积液的真正必要条件[5].由于渗出性中耳炎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结论,故其治疗方法较多,渗出性中耳炎治疗方法有多种,如药物治疗、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抽液、外耳道皮下置管、咽鼓管置管等⑹.目的是清除中耳渗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功能⑺.但是只能达到鼓室引流、消除中耳负压的目的,如耳咽管不通或不能开放,中耳压力不能维持平衡仍会产生负压,再次出现鼓室积液,而且人为造成耳膜生理结构的破坏,导致耳膜产生斑痕、钙化,从
7、而影响耳膜的振动及声波的传导,使听力下降.另外耳膜破坏后,增加了中耳腔感染机会,临床效果欠佳[8]・渗出性中耳炎的治疗,单用西医的方法或单用中药,临床效果均不理想,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只有内服中药加以综合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渗出性中耳炎属于中医学慢耳痹、耳闭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9].主耍是感受湿热之邪,邪毒循经淤滞耳脉,阻于窍络,气血瘀滞,湿浊停聚耳窍,以致本病发生.木组采用纤维鼻内窥镜直视下,将耳咽管导管置入耳咽管咽口内并固定,再将事先在耳咽管导管屮的肾盂造影管向内插送2.5~3.0cm,然后进行抽吸扩张注药治疗.
8、中药方中柴胡疏理少阳经气,引药直达病所;苍耳子、白芷宣肺开窍,清热燥湿;茯苓、泽泻渗湿利水,石菖蒲、辛夷芳香开窍;白术健脾利湿、生地清热凉血,活血通经脉;杏仁宣肺理气、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柴胡、黄苓、苍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