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质量检测(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阶段质量检测(四)—、基础巩固(16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潦:雨水大B.无稽之言,剿袭之说稽:根据C.究其所以纷纶究:探究■D.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豪:豪爽■解析:选DD项,豪:豪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A.上称帝曾,下道齐桓■B.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C.马牛而襟裾••D.朱陆异同,干戈门户••解析:选AA项,名词作状语,往上。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分别是:写序言;穿衣服;动干戈
2、,攻击。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A.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B.煤炭居十七••C.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D.未有不切于人事者••解析:选CC项,“源流”与现代汉语意思相近,是“源头流派”的意思。A项,行事:古义指“具体的历史事件”,今义指“做事”。B项,十七:古义指“十分之七”,今义指“十七”这个数字。D项,人事:古义指“社会现实”,今义指“人员的升迁任免等”。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②非是
3、而欲魇阅者之心③目击之而身历之④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⑤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⑥其谁信之哉⑦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⑧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A.①②④/③⑤⑥⑧/⑦B.①②④⑦/③⑤/⑥⑧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D.①②④⑦/③⑤/⑥/⑧解析:选A①②④助词,的;③⑤⑥⑧代词;⑦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默写下列名篇名句。(4分)(1)泪眼问花花不语,o(2)有我之境,以我观物,(3)o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4)衣带渐宽终不悔,o答案:⑴乱红飞过秋千去(2)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4、(3)昨夜西风凋碧树(4)为伊消得人憔悴二、阅读提升(57分)(一)课内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天人性命之学,不可以空言讲也。故司马迁本董氏天人性命之说,而为经世之书。儒者欲尊德性,而空言义理以为功,此宋学之所以见讥于大雅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此《春秋》之所以经世也。圣如孔子,言为天铎,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故善言天人性命,未有不切于人事者。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星也向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ffllj邕经似壬人臺之处别直所谓
5、义理矣浙东之学,言性命者必究于史,此其所以卓也。朱陆异同,干戈门户,千古桎梏之府,亦千古荆棘之林也。究其所以纷纶,则惟腾空言而不切于人事耳。知史学之本于《春秋》,知《春秋》之将以经世,则知性命无可空言,而讲学者必有事事,不特无门户可持,亦且无以持门户矣。浙东之学,虽源流不异,而所遇不同,故其见于世者,阳明得之为事功,羲山得之为节义,梨洲得之为隐逸,万氏兄弟得之为经术史裁。授受虽出于一,而面目迥殊,以其各有事事故也。彼不事所事,而但空■言德性■空言问学,则黄茅白苇,极面目雷同,不得不殊门户,以为自见地耳,故惟
6、陋儒则争门户也。或问:事功气节,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曰: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入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学也。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未有不切于人事者切:切合■A.知《春秋》之将以经世经:治理■C・而面目迥殊殊:不同,差别■D.果可与著述相提并论乎果:果敢解析:选DD项,果:果真。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
7、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B.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C.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D.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解析:选C三代学术,知有史而不知有经,切人事也;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8、;近儒谈经,似于人事之外,别有所谓义理矣。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首先从“天人性命之学”切入话题,以“不可以空言讲也”立论,由此展开全篇议论。B.作者认为,肇自朱熹、陆九渊的学术之争,到后世愈演愈烈,实在是治学的桎梏,学术的荆棘。究其根本,还是空言鼎沸,不食人间烟火之故。C.第二段中作者用三个排比句,连贯而下,再次叙述了史学的渊源及其意义。认为“史学之本于《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