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制鳗弧菌卵黄抗体抑菌效果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本科毕业论文系列开题报告生物技术自制鳗弧菌卵黄抗体抑菌效果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鳗弧菌(Vabrioanguallanim)是一种对水产鱼类危害严重的细菌病原,其流行区域广泛,能引起世界范围内的淡、海水鱼类及其它养殖动物发生弧菌病,常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它还可通过食物链感染人类,使人发生较严重的疾病。因此对该病原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防止和减少该病爆发的方法,对于为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水产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卵黄抗体(eggyolkimmunoglobulin,IgY)是从免疫禽蛋中提取出的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是一种具有较强免疫功能的蛋白质,多为
2、IgG。禽类免疫后在其卵黄中产生的大量高纯度免疫球蛋白G(IgG),其对疫病具有明显治疗和紧急预防作用。用于人、畜、禽类疫病防治方面的有很多成功的研究报道,且已有产品应用于生产中,如用于紧急预防和治疗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新城疫(ND)等疫病的IgY,效果很好。在水产动物方面,只对鳖有少量研究,在对其他细菌病方面则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借鉴陆生畜禽相关研究的成功经验,以纯培养的鳗弧菌作为抗原,探讨鳗弧菌IgY的制备技术,并研究其抑菌效果,以期为鳗弧菌引起的疾病的生物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创造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
3、题:本研究通过自制的抗鳗弧菌卵黄抗体进行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内抑菌(即动物保护试验),研究其抑菌效果。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抑菌效果的研究方法。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21.体外抑菌效果的研究:根据实验设计的浓度比,将卵黄抗体与鲜鳗弧菌菌悬液的混合,并在不同时间下培养后,涂布在培养基上培养。然后进行菌落计数,对比、分析各组结果。2.体内抑菌效果(即动物保护试验)①对将一定浓度的鳗弧菌菌悬液注射入克氏原螯虾体内进行攻毒,观察死亡情况。②中和试验:将卵黄抗体与鳗弧菌等比例混合并中和一段时间后,注射入试验动物体内,观察试验动物的发病以及死亡情况。技术流程:体外抑
4、菌效果体内抑菌效果卵黄抗体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制备鳗弧菌菌悬液制备制备混合培养液涂布、观察、分析注射攻毒卵黄抗体对照组与实验组与鳗弧菌菌悬液的混合自制卵黄抗体抑菌效果试验观察克氏原螯虾的发病以及死亡情况克氏原螯虾的预感染实验培养液的孵育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11-2010.12查阅文献,外文翻译,任务书和开题报告的撰写,熟悉实验操作。2010.12-2011.02鳗弧菌卵黄抗体的体内、体外抑菌效果试验。2011.02-2011.03鳗弧菌卵黄抗体的抑菌效果分析。2011.03-2011.04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对整个试验的补充、完善。201
5、1.04-2011.05撰写论文,结题、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1]EgidiusE.Vibriosis,pathogenicityandpathology,arenew[J].Aquaculture,1987,67:15~18.[2]ToranzoAB,SantosY,BarjaJI.Immunizationwithbacterialantigens:vibrioinfections[J].DevBiolStand,1997,90:93~105.[3]布坎南RE,吉本斯N12E.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编译组译.伯杰细菌鉴定手册[
6、M].(第八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Pp.475~481.[1]MiltonDL,NorqvistA,Wolf-watzH.JournalofBacteriology[M],1992,174(22):7235~7244.[2]BoesenHT,PedersenK,LarsenJL,etal.BoesenHT,PedersenK,LarsenJL,etal.InfectImmun[J].InfectImmun,1999,67:294~301.[3]KusudaR,KawaiK.GyobyoKenkyu[M],1998,33:221.[4]孟思妤
7、,孟长明,陈昌福.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的病原生物学研究现状(上)[J].渔业致富指南,FisheryGuidetobeRich,2010,(01)63~64.[5]莫照兰,茅云翔,陈师勇,张培军.一株牙鲆皮肤溃烂症病原菌的鉴定[J].微生物学报,2002,(03).[6]高冬梅,李健,王群.鳗弧菌灭活疫苗对牙鲆免疫效果的研究[J].海洋水产研究,2004,25(1):486~492.[7]肖慧,李军,徐怀恕等.鲈鱼苗烂鳃、烂尾病病原的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报,1999,29(1):89.[8]夏永娟,黄威权,姜国良.鳗弧菌感染
8、牙鲆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观察[J].海洋科学,2000,24(10):41~44.[9]陈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