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77259
大小:73.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9-20
《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莆田六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卷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A.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0.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2、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
2、》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屮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3、“天命”是簡周时期的重要观念,商人认为“天命”不可转移,而周人则以为“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故统治者为了获得“天命”,必须“敬天保民”。这表明周代A.王权与神权相分离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权力有所下降D.对天的认识理性化4、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进入战国,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
3、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材料反映了战国吋期A.国君集权体制逐步形成B.官僚政治初步取代贵族政治0.分裂到统一的趋势加强D.天子逐渐加强对诸侯的控制5、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6、汉惠帝时期在全国各郡和地方王国设置监御史,每年要定期到中央汇报工作;为了防止他们与郡守、侯王勾结,还
4、耍每两年轮换一次。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监御史A.代替郡守执掌地方管理B.行使御史大夫的职能C.成功防止地方侯国割据D.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7、汉武帝规定,“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A.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B.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D.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8、《春秋决狱比》中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拿棍子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官府认为儿子犯了殴打父亲的重罪,要按律处死。但董仲舒根据
5、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9、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吋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
6、政权的垄断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11、《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吕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徳镇……水土宜陶。宋景徳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12、“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
7、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对该材料分析错误的是C.双方在世界本原立场上根本对立D.双方思想都属于新儒学13、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C.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14、1387年,明太祖下令丈量全国土地,编制《鱼鳞图册》,以[□块为单位编制,图册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枳、四至、地形及土质肥沃程度,以及归属的户主和所在乡镇。《鱼鳞图册》的编制A.有利于明初经济的恢复B.开创了土
8、地财产登记制度C.阻碍了自耕农经济发展D.提高了土地的商品化程度15、明朝官修史书《太祖实录》曾三次修订。初修始于建文元年,靖难之役后,于永乐初重修,此为二修;但由于“成于急促,未及精详”,永乐九年第三次修纂。这说明A.重修实录有利于记载的准确B.历史编修受政治因素的彫响C.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