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33395
大小:42.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13
《愚公移山专题训练附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愚公移山》练习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作者,名郑国人,战国前期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⑴始一反焉()⑵毕力平险()⑶杂然相许() (4)寒暑易节()(5)解释下列虚词。而:面山而居()而山不加增( )聚室而谋()之:河阳之北( ) 惩山北之塞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以君之力()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操蛇之神闻之 ( )() 跳往助之()告之于帝()冀之南,汉之阴()()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以: 以君之力()河曲智叟亡以应()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告之于帝(
2、) 3、指出下列字的意义和用法有别于其他两句的一项。(1)而() (2)其() A、面山而居。A、其如土石何?B、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B、其妻献疑曰。C、室而谋曰。 C、帝敢其诚。 4、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②、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二、能力提高 (一)、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始一反焉。B、甚矣,汝之不惠。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D、河曲智叟亡以应2.请解释下面卡片中加点词的词义。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今亡亦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
3、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返焉。4、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二)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
4、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堂笔记》)---2004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考试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
5、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3、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练习(原文略)。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⑵河曲智叟亡以应亡:⑶惧其不已也已:⑷无陇断焉断: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甚矣,汝之不惠!(
6、2)何苦而不平?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⑴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⑶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4.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四)、对比阅读(一)
7、【甲】《愚公移山》(略)【乙】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1)惩山北之塞() (2)固不可彻()(3)甚矣,汝之不惠() (4)虎亦寻卒去()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3.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8、,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