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532241
大小:12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1-13
《创新能力培养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经验总结挖掘教材的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泽州县高都镇保福小学乔利霞陶行知先生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学科特点将这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一、从情境创设中挖掘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
2、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景也正好满足了学生这一需求,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因此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把数学知识通过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呈现出来,易于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
3、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剪正方形”的情境。我先拿出一个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问:“如果把它剪成几个边长为整厘米数的、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它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思考,并小声地交流起来,过了一会儿学生陆续举起手:“可能是1厘米”、“可能是4厘米”、“可能是6厘米”……“那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接着我又拿出边长为18厘米的正方形,以同样的问题展开了第二环节的教学。最后我同时拿出这两个正方形,问:“如果从这两个正方形中剪出的小正
4、方形边长要一样的话,它们的边长可能是多少呢?”“可能是1厘米”、“可能是2厘米”、“可能是3厘米”……“那么你又发现了什么?”两个“你发现了什么”积极地挖掘学生的“发现”因素,从而促使学生的思维螺旋上升,先明白教学的第一环节:找到12和18的因数;再领悟第二环节找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还水到渠成地将这些数命名为“12和18的公因数”;第三环节进而明白了不必要研究它们的最小公因数,而只研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二、从练习中挖掘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教材设计的练习新颖、有趣,利用它
5、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发现潜能。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4页有个这样的题目:“把和都化成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这是在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后教材设计的一个练习。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并没有就题论题,而是对学生进行了再引导,面对板书“=和=”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可以继续研究哪些数学问题?”这样注重挖掘教材,在练习中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回答可以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可以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让分数的分母或分子相等等问题。这样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肯动脑、爱思考、敢创新的好习惯。三、从教材
6、空白处挖掘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是各有千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解题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龚自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新课程标准教材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知
7、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的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打开学生创新意识到大门。新教材的创造空间很大,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开放性题目,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的这些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发现。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44页有一个题,题中出现式的方格纸,要求在方格纸上涂出这张方格纸的。在练习反馈中我注意到了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因此我抓住了这个奇迹,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思维特质。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一共有36个方格,我把36个方格平均分成9份,每份4个,3份一共是12个。”这些学生的作
8、品就只是在图上涂了12个方格,排列并没有特别;有的学生说:“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我发现这个图中一共有6行或6列,因此我把这6行或6列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行或2列。”这些学生的作品特点就很明显;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一共有36个方格,因此我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便成立,只需要涂出12个方格就可以了。”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学生跳动的思维火花,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挖掘巨大的创新潜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四、从动手中挖掘发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儿童的智慧集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