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

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

ID:47494953

大小:24.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12

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_第1页
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_第2页
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_第3页
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_第4页
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切线的两种证明方法  在中学学习圆的时候,我们学过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但很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此判定不是很理解,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条判定定理来证明切线,为此我总结了一套切线证明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对判定定理分解一下,里面共包含了两个条件:  1.经过半径的外端  2.垂直于这条半径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就能说明这条线是切线,而在实际证明过程中,往往是通过辅助线先满足其中一个,再证明另外一个也成立。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一、若直线l过⊙O上某一点

2、A,证明l是⊙O的切线,只需连接OA,证明OA⊥l就行了,简称“连半径,证垂直”,难点在于如何证明两线垂直。  例1.如图,AB=AC,AB是⊙O的直径,⊙O交BC于D,DM⊥AC于M.  求证:DM与⊙O相切.  证明:连结OD.  ∵AB=AC,  ∴∠B=∠C.  ∵OB=OD,  ∴∠1=∠B.  ∴∠1=∠C.  ∴OD∥AC.  ∵DM⊥AC,  ∴DM⊥OD.  ∴DM与⊙O相切.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C在⊙O上,且∠CAB=30°,BD=OB,D在AB的延长线上.  求证:DC是⊙O的切

3、线.  证明:连结OC、BC.  ∵OA=OC,  ∴∠A=∠1=∠30°.  ∴∠BOC=∠A+∠1=60°.  又∵OC=OB,  ∴△OBC是等边三角形.  ∴OB=BC.  ∵OB=BD,  ∴OB=BC=BD.  ∴OC⊥CD.  ∴DC是⊙O的切线.  二、若直线l与⊙O没有已知的公共点,又要证明l是⊙O的切线,只需作OA⊥l,A为垂足,证明OA是⊙O的半径就行了,简称:“作垂直,证半径”。  例3.如图,AB=AC,D为BC中点,⊙D与AB切于E点.  求证:AC与⊙D相切.  证明:连结DE,作DF⊥AC,

4、F是垂足.  ∵AB是⊙D的切线,  ∴DE⊥AB.  ∵DF⊥AC,  ∴∠DEB=∠DFC=90°.  ∵AB=AC,  ∴∠B=∠C.  又∵BD=CD,  ∴△BDE≌△CDF(AAS)  ∴DF=DE.  ∴F在⊙D上.  ∴AC是⊙D的切线.  例4.如图,AC,BD与⊙O切于A、B,且AC∥BD,若∠COD=90°.  求证:CD是⊙O的切线.  证明:连结OA,OB,作OE⊥CD,E为垂足.  ∵AC,BD与⊙O相切,  ∴AC⊥OA,BD⊥OB.  ∵AC∥BD,  ∴∠1+∠2+∠3+∠4=180°. 

5、 ∵∠COD=90°,  ∴∠2+∠3=90°,∠1+∠4=90°.  ∵∠4+∠5=90°.  ∴∠1=∠5.  ∴Rt△AOC∽Rt△BDO.    又∵∠CAO=∠COD=90°,  ∴△AOC∽△ODC,  ∴∠1=∠2.  又∵OA⊥AC,OE⊥CD,  ∴OE=OA.  ∴E点在⊙O上.  ∴CD是⊙O的切线.  切线的证明题目形式多变,但切线的证明方法一般就这两种,只要你能判别情况,清楚证明方向,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大阿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