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

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

ID:47474420

大小:7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11

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_第1页
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_第2页
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_第3页
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_第4页
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刘渡舟:“栀子豉汤”类方证治经验解析(上)栀子豉汤类方共计8方,包括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柏皮汤及栀子大黄汤,其中以栀子豉汤为代表方,余皆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本期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刘老运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学术经验,想要了解后四个方剂,请关注下一期哦!1栀子豉汤证本方见于《伤寒论》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本方由栀子、豆豉二药组成。栀子苦寒,可导火热下行,且因其体轻上浮,清中有宣,

2、故与芩连之苦降直折不同。豆豉气味轻薄,既能解表宣热,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二药相伍,既可清解胸表之热,又可宣泄火郁之烦,还可调理气机之升降出入,对火郁虚烦之证疗效颇佳。刘老指出,临床使用本方,一定要先煎栀子取其味,后纳豆豉取其气。原文方后有“得吐者止后服”一句,验之临床,有吐的,也有不吐的,因此不可拘泥。其实,栀子与豆豉并非催吐药,但为什么有时在药后可致吐呢?从本证病情特点看,这种吐是属正气驱邪外出的表现。因其火郁于胸膈,胸阳被困,药后火郁得宣,正气得伸,正胜邪而驱邪外出,故有吐而作解的机转。一般来说,郁烦懊越严重,火郁越甚,正邪交争

3、越激烈,药后得吐的机会亦越多。这种邪郁胸膈得吐而愈与邪在肠胃作泻而解的机理相同,也可以说是《内经》关于“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论治法则的具体体现。但在临床上,用本方后出现得吐而解的机会也并不普遍,不见吐而使火郁得泄、心烦得除者,亦往往有之。后世医家根据张仲景用栀子开火郁治虚烦的道理,不断扩大了栀子治疗诸郁证的应用范围,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如治疗肝气郁结、血虚生热的八味逍遥散,就是在逍遥散舒肝健脾养血的基础上,又加入丹皮、栀子,以清宣郁热为主;又如朱丹溪所用的越鞠丸,治疗气、血、痰、火、湿、食等六种郁证,其中即有栀子,以治疗火郁

4、为主。相关古籍伤寒论伤寒论汉·张仲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伤寒论》汉·张仲景。该书所运用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确立了中医诊治疾病的规范;所记述的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治经验,对中医临医学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所记载的大量复方,组方严谨,疗效显著,被后世称作“众方之祖”。共10卷,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卷一为平脉、辨脉法;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至卷六分述六经病脉证;卷七至卷十分述辨霍乱、阴阳易及汗吐下诸可诸不可脉证并治。2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证此二方亦见于《伤寒论》76条:“若少气者

5、,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其中,栀子甘草豉汤证为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而设。盖少气是邪热伤气的表现,胸为气海,火郁于胸膈极易伤气,气虚则见少气。刘老指出,少气与短气不同,少气是指呼吸低弱,自觉气不够用;而短气则是呼吸促迫,似有所阻,故一般认为少气属虚,短气属实。火热伤气,治应泻火、补气,然补气药中参芪温补,难以选用,唯甘草味甘性平而和缓,益气缓急且不助烦热,再配栀、豉清宣郁热,方与证情相宜。栀子生姜豉汤证则为栀子豉汤证兼见呕吐而设。盖热能耗气,亦可动饮。《医宗金鉴》即认为:“热邪迫胃,饮气上逆,可以致呕。”本条之“呕”

6、,即是郁热迫胃气挟饮气上逆所致,故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用生姜降逆止呕,和胃散饮,并协同栀、豉宣泄火郁之邪。在此不选半夏止呕,可能是因其温燥而不利于火郁之证的缘故。刘老尤其指出,从以上三方的配伍选药可以看出,仲景开火郁,不用黄连用栀子;治少气不用参、芪用甘草;止呕吐不用半夏用生姜,足见其制方用药之严谨,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和借鉴的。3栀子厚朴汤证本方见于《伤寒论》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本方即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而成,亦可以看作是栀子豉汤与小承气汤化裁的合方。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泻下;

7、又因其表邪已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方用栀子清热以除烦,枳实、厚朴利气以消满。刘老曾在湖北潜江治一董姓妇女,心烦懊,昼轻夜重。夜间常欲跑到野外空旷之处,方觉舒适,并有脘腹气胀如物阻塞之感,脉弦数,舌尖红,根部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尚可,辨为胸膈火郁,胃脘不和之证,遂用本方施治而取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