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39413
大小:120.41 KB
页数:76页
时间:2020-01-11
《传染病学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传染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2、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结果。3、共生状态:有些微生物、寄生虫与人体宿主之间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状态,称为共生状态。4、机会性感染:正常菌群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或菌群失调等特定条件下引起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5、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首发感染。6、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复感染。7、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
2、以上的病原体感染称为混合感染。8、重叠感染:人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称为重叠感染。9、继发性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称为继发性感染。10、医院获得性感染: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称为医院获得性感染。11、社区获得性感染:指在医院为罹患的感染,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感染。12、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3、。13、显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14、病原携带状态: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侵入较远的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15、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16、侵袭力
4、: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机体内生长、繁殖的能力。1、急性期改变:感染、创伤、炎症等过程所引起的一系列急性期机体应答称为急性期改变。2、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3、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4、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性。5、再感染:指同一传染病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称为再感染。6、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称为潜伏期。7、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称为前驱期
5、。8、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长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9、再燃:是指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完全恢复正常的缓解阶段,由于潜伏于血液或组织中的病原体再度繁殖,使体温再次升高,初发病的症状与体征再度出现的情形。10、复发:是指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体内残存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而使临床表现再度出现的情形。11、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12、准种:即HCV感染后,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
6、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13、免疫重建:通过抗病毒治疗及其他医疗手段使HIV感染者受损的免疫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称为免疫重建。14、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SI):在免疫重建的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发热、潜伏感染的出现或原有感染的加重或恶化,称为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15、败血症: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和代谢产物引起严重毒血症症状的全身感染综合征。16、菌血症:若病原微生物进入血液循环后迅速被人体免疫功能所清除,未引起明显毒血症的即称为菌血症。17
7、、脓毒血症:细菌栓子随血流栓塞可出现迁徙性炎症,全身多处脓肿形成称为脓毒血症。18、严重败血症:当败血症导致组织灌流不足或器官功能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一个以上器官衰竭者称为严重败血症。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但在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2、外源性感染:是指携带病原微生物的医院内患者、工作人员或探视者,以及医院环境中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医院感染。3、内源性感染:是指患者自身皮肤或腔道等处定植的条件致病菌,或从外界获得的定植
8、菌由于数量或定植部位的改变而引起的感染。4、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在一定时间内对同种病原体不再易感称为感染后免疫。5、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通过一定方式,到达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水、食物、苍蝇、手、吸血节肢动物、血液、土壤等。40、自然疫源地: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科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