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418589
大小:3.11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9-04-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第四单元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二、教学目标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三、编排特点1.多侧面地展现了分数的来源。现
2、实需要和数学需要。2.把因数、倍数的有关知识与分数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教学。3.关注数学的抽象过程,从现实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知识。4.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四、具体编排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产生通过测量与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分数的意义(1)单位“1”既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体现了分数的抽象性。(2)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1)体现了分数的数学来源: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常用分数来表示。可从数系的扩展角度来认识分数的产生。(2)分数与除法的统一点:对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3)为后面的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改写成整数、带分数作准备。115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例1把除法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进行统一:把1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1÷3,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例2(1)把许多物体(3块月饼)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3÷4,根据分数的意义得到每份是,在这儿,
4、可以用两种方式来理解:A、把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样的3份是。B、把3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通过图示得到分数结果,方法多样:一、用操作或图示法。二、推理:1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块,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3个块,是块。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根据例1和例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1)可以解决整数除法中商不是整数的情况。(2)分数与除法,可看作同一种运算。(3)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2.真分数与假分数以前学生只接触过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现在介绍分
5、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大于分母的分数,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分数。例1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写出分数,并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借助直观把它们和1比较,再介绍真分数的概念。例2让学生重点观察分数中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并把它们和1的大小比较,给出假分数的概念。需指出这里的单位“1”是一个圆而不是所有圆的总体。例3(1)从生活语言“一个半”引出带分数的写法及读法。(2)让学生仿照着写出其他的分数。例4(1)要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因为要培养学生对于分数的数感。(2)化的时候有不同的方式。 A.根据分数的意义:4个就是1。115五年级数学下册备课 B.利用直观图。C
6、.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可引导学生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一般方法。3.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通分的基础。例1(分数基本性质的推导)(1)通过直观图观察得出三个分数相等。(2)从两个方向观察三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3)通过自主举例,从具体到一般,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4)由于分数与除法的内在一致性,引导学生用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例2(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把分数化成分母不同(分母扩大、分母缩小两种情况),但大小相同的另一分数。4.约分与九义教材相比,把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移至此,更体现了求公因数的必要性。最大公因数例
7、1(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概念)(1)利用实际情境(用正方形铺满长方形且必须是整块数)引出求公因数的必要性。(2)借助操作进一步理解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长方形长的因数,又是宽的因数,从实际问题转入数学问题。(3)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因数、公因数,与第二单元相响应。例2(最大公因数的求法)(1)前面没有正式教学分解质因数,因此这儿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只在“你知道吗”中进行介绍。(2)多种方法。 A.分别列出两个数的所有因数,再找公因数。 B.从较小的数的最大因数开始找,看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也可引导学生想出不同的方法,如:从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