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399025
大小:87.5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7-07
《江西省鄱阳县一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鄱阳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和而不同”辨析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朱熹注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通观流行较广的杨伯峻《论语译注》等几种注释本,在文义的理解上基本相近或
2、相同,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然而,一些人在谈及某些具体问题而加以引述时,却出现了某种过度阐释或者明显曲解的情况。曲解之一,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左传》载有晏子“和如羹焉”“声亦如味”的话,的确,像五音中的宫、商、角、徵、羽,都属于同质内的差异,是“同中之异”,因而是容易调和的。但许多人都忽略了另一种“不同”,即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而这类“不同”往往是不可
3、调和的。如果无视异质“不同”的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在实践上肯定是有害的。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说,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曲解之二,似乎“和”是不需要原则的。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做人须有原则,须明辨是非,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适用于对“和”的把握,他曾指责乡愿为“德之贼也”。当然,就人伦关系而言,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但无论如何,“和而不同”的“和”,
4、其涵义中是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的。正因为如此,孔子当上鲁司寇后才坚决地杀了少正卯,其思想观点和做法在孔子看来是违背礼的原则的。曲解之三,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孔子是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加之后世儒者引入“义利之辨”的发挥,很容易使人产生某种误解,认为“和”与“同”是相对立的。事实上,“同”也不是与“和”毫无关系的。如果说“和”需要某种“不同”因素的话,同时也需要“同”的因素,而况且许多事物都是“异中有同”的。“同”并不可怕,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
5、话。可以说,“同”是“和”的必要条件之一。就人际关系而言,如果毫无共同之处可言,要达到“和”是很难的。孔子所反对的“同”,仅仅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本有其使用范围与特定涵义,但许多人不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不同”加以区别,使人不能正视矛盾,影响问题的解决。(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8A.孔子、朱熹、杨伯峻,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关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基本是一致的。B.《中庸》无视异质“不同”的
6、存在,一味幻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实践上肯定是有害的。C.人们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原因之一是孔子曾将“和"专属于“君子”,而将“同”专属于“小人”。D.因为异质的、对抗性的不同往往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一段提出一些人引述孔子语句时存在过度阐释或曲解的问题。B.文章中间部分属于递进式结构,内容层层铺垫,逐层深人而具体地阐述人们对
7、“和而不同”的三种曲解。C.文章列举孔子杀少正卯的事例,是为了说明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D.文章善于引经据典,所涉典籍不一,引用目的各异,紧扣观点,论证恰切,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导致今天人们引用时出现过度阐释或曲解的情况。B.封建社会基于礼制之“和”与现代社会基于人人平等之“和”是有质的区别的。可见,“和而不同”的“和”也会因时代不同而被賦
8、予不同的内涵。C.在任何时候,“和而不同”的“和”,其涵义都应当包含着符合公理、道义的原则。当今时代也应如此。D.探讨及实践“和而不同”的时候,只有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不同”加以区别,才能使人正视矛盾,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经·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