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289784
大小:1.03 M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09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说虎教案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说虎刘基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刘基和《诚意伯文集》的文学常识。2、整体把握内容,明确课文主旨。3、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而”“其”“以”“之”等词的多种用法。4、学习文中通过设喻讲道理的写法,以及说的文体特点。教学重点目标2、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巧引“武松打虎”的故事导入。二、简介作者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现在属浙江)人。元末进士,历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受排挤而弃官归隐。元至正8年(1348),方国珍在庆元(现浙江宁波)起义,江浙行省元帅府起用刘基为都事。他力主征讨,反对招安。方国珍买
2、通朝廷权贵,刘基又多次受斥责、排挤。大约在至正14年(1354),刘基再次弃官返乡,率地方武装在山中扎寨自保。至正20年(1360),应朱元璋之请来到应天府(现在南京),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受聘为谋士。在朱元璋起义军发展壮大、消灭异己、北伐灭元、统一中国中都起了重要的决策作用。明王朝建立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订历法、建立和整顿军政制度,功勋卓著。洪武3年(1370),封诚意伯。次年,为逃避官场政治倾轧告老还乡。洪武7年(1374),受宰相胡惟庸诬陷被羁留南京,忧愤成疾。次年病死(一说为胡惟庸派医生治病时药死)。 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文家
3、。著有《郁离子》、《复瓿集》等,后人合编为《诚意伯文集》20卷。散文富有形象性,文风奔放,短篇简赅精悍,一扫元末卑弱风气。诗歌顿宕古朴,以雄浑见长。三、理解内容及写法3 对于这种体式的秉性,通常的议论文理论恰恰是被忽略了的。一般的议论文理论都强调先有论点,然后组织与论点相一致的材料进行论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将论点和论据作适当的配合,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种说法是有缺点的,那就是忽略了论点是否正确。把论点当作天经地义的,就容易片面,容易让人忘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对一切论点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其次,
4、就是论点是完全正确的,也还有一个如何形成论点的问题。总不能在任何时候,都等待别人把论点准备好了,让你来论证啊。再次,正确的论点也要发展,不然就会僵化、肤浅了。 刘基的这篇文章,恰恰在形成初步论点,分析初步论点,拓展初步论点这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式。 刘基文章的特点是:论点在后。不是一下子就给你一个现成的,而是把事情的矛盾揭示出来,和读者一起排除层层障碍,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来。然后层层深入,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议论文章写作的全部。结论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和先有论点,再加以论证,完全是两种思路。相比起来,这种范式比之先有论点,
5、再加以论证的范式,要可靠得多。 刘基的文章先说,老虎比人有力气得多,人和老虎斗争,人被老虎吃掉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用先有论点再加以论证的范式来写作。要找多少例子来“证明”,也是不费什么力气的。但是,这样做就太肤浅,太盲目了。刘基的文章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他接着由此提出了相反的事实,不是老虎经常吃人,而是人经常吃虎肉,享用虎皮。 这种提出反例的方法,叫做揭示矛盾,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叫做提出问题。 议论文要深刻,不肤浅,就要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要提出和前面的观念不相符合的事实来。也就是提出反例,推动思考,层层得出结论。刘基先拿出初步的结论:虎用力,
6、人用智。虎用自己的躯体,而人用他所创造的事物(工具)。躯体是有限的(一),工具是无限的(百)。这就不但提出了矛盾,而且由于“一”和“百”在量上的巨大差异,矛盾转化的条件就出现了。人由弱变强,虎由强变弱。 这样,论点就由此变得深刻了。 分析的过程是完成了,但是,文章却没有完成。因为刘基是个政治家,他所考虑的,不仅仅是老虎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领导与人才的关系。文章更深刻之处在于,把这仅仅当作一个比喻,当作自己的主题的基础。从“用力而不用智”,引出“自用而不用人”。领导人就是很有本事,如果不能用人,只用自己有限的智力,而不能用人,都是老虎一类。
7、 从一定意义上说,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但刘基还要点一笔,什么样的老虎呢?“其为人获而寝处处其皮也。”这就不但很生动,而且在结构上很严密了。开头从虎与人作比开始,结尾落实在虎与人的关系上。这从结构上说,是首尾呼应。但是,这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从内容上看,在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又有首尾对比。开头说是虎比人强大,而结尾则是:虎是人的手下败将,虎是失败的象征。在这样严密的,甚至可以说是封闭的结构中,显示深刻的对比,结构的完整更加突出了“智”在内涵上的张力。四、问题探究本文首段末句“无怪矣”和末段末句“喝足怪哉”一思相同吗?“矣”和“哉”这两个虚词表达了怎样的
8、语气和感情?五、布置作业阅读练习2、4题教后记载3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