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7125342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9
《一年级上册 咏鹅教案 语文A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咏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指导学生能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欣赏鹅的形态、动作,感受鹅的美好形象,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鹅的美好形象,培养读诗的兴趣。 2.会写4个字,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教学难点 按照诗的节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那就请大家先猜个谜语吧,猜对了,它才肯和大家见面。你们有信心吗?(放录音)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大白袍,脚蹬一双红靴子,唱起歌来啊啊啊。快快猜猜我是谁? 2.出示“白鹅戏水图”,(放录音)你们看,“我”长得漂亮吗?你能说说“我”长得什么样吗?“我”在干什么? 3.(放录音)你们说得真棒!唐朝的时候,有位大诗人叫骆宾王,他从小就喜欢小动物。有一天,他到池塘边散步,看到我
3、们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样子,他非常喜欢,便即兴写下了一首诗《咏鹅》,(板书课题)一直流传到现在,你们想读读他的诗吗? (二)初读识字 1.自由读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轻读、默读、大声朗读;请教老师、同学;同桌互读;借助拼音读等等。 2.同桌互相检查:在读准、读好生字的基础上完整地读出古诗。 3.检查交流生字的掌握情况。 (1)难读字:清(后鼻音)。 (2)易错字:曲、浮、波。 (3)朗读古诗,检查字音。 谁愿意把古诗读一读?大家当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重点纠正字音) (三)
4、再读入情 1.分组朗读交流,再全班交流。 (1)朗读古诗。 (2)你读懂了什么?和同学说说。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 (4)大家说得这么好!连大白鹅也想说了,你们想听听大白鹅说些什么吗?(放录音)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得都非常好!可是,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拍。只有按节拍朗读,才能读得更好听,才能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 2.按诗的节拍朗读古诗。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录音。(播放古诗画面,配乐朗读) (2)听了录音,你感悟出
5、它的节拍了吗?试着一边拍手打拍子一边诵读古诗。 (3)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播放古诗画面,配乐朗读,学生评议) 3.感受诗的意境。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大白鹅游水唱歌的场面,看你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提示:唱唐诗、跳舞、绘画、朗读、表演、语言描述等,也可合作完成) (3)播放课件,展示动态画面《白鹅戏水图》,巩固感知、想象的成果。 4.朗读体会,练习背诵。 (1)大白鹅看着蓝天白云
6、,在清清的水面上唱歌游玩,心情会怎样呢?骆宾王看到这幅有白有绿、有红有青、有动有静的动人画面,又是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吟出了这首诗? (2)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跟读、诵读、赛读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棒,大白鹅都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棒!我听了非常高兴!可是,聪明的你们,能不能也像骆宾王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7、集体、分组、个人) 2.检查认字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咏、曲、向、歌、浮、绿、红、清、波 (2)游戏:给生字找家。 (课前在黑板上贴示生字的拼音,并设计成房子的形状;课上将生字卡片发给学生,要求按拼音将相应生字贴上去。) (3)给生字找朋友。(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头组词练习。) (二)写字 1.明确要求。 留下“曲、向、毛、红”四个生字卡片,明确这四个字要求能认会写。 2.合作学习。 读字音看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音、形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示方法:
8、形近字比较、熟字带新字、儿歌谜语记忆法、字理识字等等) 3.汇报交流。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是自己动脑筋思考的,都可以给予肯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指导书写。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强调,并书空强化字的笔顺,然后练写两个,注意写字和执笔的姿势。 曲:笔顺是从外到内,最后封口;里面的横写在横中线上。 向:与“白”字比较字形和笔顺,联系“口”字记忆。 毛:第一笔是横撇,然后是两横,竖弯钩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弯要写长一点。 红:认识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