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

ID:47013867

大小:444.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2-03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1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2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3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4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5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6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7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8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9页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_第10页
资源描述:

《【蜀学系列】林 向:多维视野下巴蜀考古与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林向:多维视野下的巴蜀考古研究钟永新著名考古学家,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林向教授接受访谈(钟永新摄2012年10月27日)【人物简介】林向,1932年9月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196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研究生毕业,师承冯汉骥先生。1965~1991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1991年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6年离休。考古学教授,从事中国考古学教学工作和巴蜀考古及考古学应用研究。讲授中国夏商周考古学、西南考古学、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等课程。参加或主持过的田野考古工作

2、主要有:长江三峡库区调查、四川历史地震调查、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调查与发掘、川东及川南崖葬调查与发掘、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西昌东坪遗址发掘等。曾出版《四川名塔》《巴蜀文化新探》《巴蜀考古论集》《清江深居集》《童心求真集:林向考古文物选集》等著作。.....【阅读提示】◆学术薪传太重要了,无中生有的东西一定不会成为大气候。◆要开展考古学史的研究,重视回忆录、口述史与年谱、目录、论文集、著作集等整理,成为学脉研究的学术依据。◆文化影响辐射范围内,有相对相同的文化因素和内容、交往与联系,构成一个文化区。钟永新:林

3、教授,您好,您是巴蜀考古界的著名学者,能否谈谈您是如何走上考古研究之路的?林向:我走上考古的道路并非偶然,综观我的一生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少年失怙,10岁父母相继过世,在上海由姐姐抚养长大,艰难地度过8年抗日战争,4年解放战争,直到全国解放。第二阶段,是从政时期,1949年6月我在上海参加了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1949-1955年参加了重庆地区的民主建政等一整套革命运动。第三阶段,是求学时期。1955年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号召,我从机关考进了川大历史系。1959年国家准备建

4、设三峡水库,冯汉骥先生组织我们去三峡库区进行考古调查实习,我发现搞考古很实在,历史专业本科毕业后攻读副博士研究生,就选择了从冯老师学考古。第四阶段,是从教时期,1962年毕业留校从事考古教学,从此到“文革”前一直参与带领学生田野考古实习,一年有半年的时间都在野外跑。“文革”开始后中断了几年。1972年起我继续冯师的事业,当了考古教研室主任,跟同事张勋燎、马继贤一起执掌川大考古教学,1991年改任川大巴蜀文化中心主任,后来又受四川社科院聘任《中华文化论坛》杂志.....副主编。第五阶段,是治学时期,199

5、6年离休后离而不休,继续从事巴蜀考古研究,我的文章约有2/3在这个时段发表的,直到现在每年还要写两三篇。由于我的学生大都在西南各地文物部门工作,他们在田野考古中发现和遇到问题,常会请我去会诊,或者让我帮忙去向有关方面呼吁,所以继续发挥一个老考古学者的余热。无中生有的东西不会成大气候钟永新:您撰写了许多关于巴蜀考古学界人物徐中舒、冯汉骥、邓少琴、童恩正等的回忆文章,总结了他们的治学观点和经验,请问这对今天从事考古研究的学者而言,有哪些最值得学习和传承?林向:徐师中舒先生的名言:“读书是很辛苦的,是要抹汗珠

6、哦!”徐老是王国维先生的学生,王国维曾提出两重证据法,意思是把地下发现与文献记载结合起来研究。徐老提出还要结合民族、民俗等来综合研究,他传递的主要治学经验是运用多重证据法。我从学后冯师汉骥先生教给我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学会对神话传说进行文化人类学的科学分解,既不盲从,也不轻易否定,更多地采用多重证据法来研究问题。冯老师常告诫我们“不要做沙发上的考古学家”,“不要做见物不见人的考古匠”。他说,考古只能讲“大概可能”,因为考古发现往往只是零碎的历史信息,若要恢复成历史,产生的可能性就很多,这是由于历史的

7、影子投射所致。邓少琴先生是我老师的挚友,我最后去看他时,已八九十岁行动不便了,只见他把自己绑在椅子上,还在那里写作,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向他介绍了三星堆发掘的情况,他听后很是高兴。邓少琴先生是.....巴蜀文化、重庆开埠史、长江航运史方面的著名专家。徐、冯、邓三位先生都是以前西南博物院的老搭档了,我们就是在他们老一辈学者的传授下成长起来的。童恩正是我的师弟,他有句名言,“考古学家白天要摸爬滚打,晚上要挑灯夜战”,意思是既要在田野实干,又要多读书多写东西,他一生就是这样干的,取得骄人的成果。我常给学生介绍

8、他这两点。前不久央视《大家》栏目来采访我,我说“我不是大家,我是大师的守望者”。我主要是把老师们传授给我的知识经验,传授给我的弟子们,让他们继续研究下去。学术薪传太重要了,无中生有的东西一定不会成为大气候,也许在某个小问题上会有独到见解,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但如果缺乏根基,是走不远飞不高的。当然了,做学问也不能墨守成规,老师教怎样就怎样,没有自己的创新那是绝对不成的。我在田野考古方面有两个学术命名,为学界所采纳,是比较自豪的:一是“大溪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