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 导学案

《拟行路难》 导学案

ID:47013173

大小:55.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2-03

《拟行路难》 导学案_第1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_第2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_第3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_第4页
《拟行路难》 导学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拟行路难》 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拟行路难》导学单2016年秋期高二年级语文组执教者:宋正美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内容。2.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3.理解文中大量渲染愁绪的用意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3.理清诗歌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学习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一、知识链接  1.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

2、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2.背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3.解释题意:《行路难》

3、,乐府旧题,18首,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二、自主预习 101.给加点的字注音。①酌酒(  )  ②踯躅(  )③鲍照(  )④拟行路难(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杯断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吞气踯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学文化知识。鲍照,________文学家。最为传诵的辞赋是________。《拟行路难》是一首________诗。三、合作探究  1.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运用了比兴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

5、贱决定的。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明确: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4.思考本诗在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主旨方面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

6、,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四、课堂小结五、【拓展阅读】【课外拓展】黄梅民间“留一犁”的故事黄梅民间田地买卖中有一项习俗叫“卖田(地)不卖坟”,相传有一个既神奇又感人的民间故事。10在南北朝时期,有一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姓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他虽然觉得奇怪,却未动声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更重要的是从那以后“留一犁”居然成了宛家的“祖训”。说来也怪,宛家原本是世代农民。结果到了其孙辈头上不仅出了个大秀才,而且在省城会考时,名列榜首,消息传来举县震惊。因为这是黄

7、梅有史以来的破天荒之举,所以黄梅县令非常重视。先是亲自出衙相迎,紧接着又让他骑马挂花绕县城一周,着实令人眼馋。原来,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宛秀才再三追问,那声音才很不情愿地说:“我叫刘一雷。因为你们宛家有恩于我,才有今日暗中指点之举。”宛秀才家祖祖辈辈都没有与姓刘的人家打过什么交道,更不存在什么恩恩怨怨。秀才的母亲恍然大悟:“该不会是耕田时的那个‘留一犁’吧?”宛秀才感谢“留一犁”暗中相助,宛家重修了那座孤坟。后来,人们发现了这座墓里的随葬竹简,才知道墓主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鲍参军。鲍

8、照是南北朝时的文学家,出身贫微,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因兵败黄梅,为乱兵所杀,尸骨不得还乡,故葬于黄梅。有鲍参军在幕后指点,宛秀才岂有不名悬榜首之理?这个故事传开之后,黄梅百姓纷纷效仿,并慢慢形成了“卖田(地)不卖坟”的习俗。【美文珍藏】人与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