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

ID:47004036

大小:2.84 MB

页数:37页

时间:2019-12-03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_第1页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_第2页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_第3页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_第4页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_第5页
资源描述:

《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李孝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领会变化,把握教学温州市实验中学李孝昂lxa508@126.com2012、9内容目标“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改为“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案例1:目标表述特点:具体化、操作化、可测性分解细化、任务化教学设计时,如何解读目标:分类层次各层次水平界定表达词举例认知性目标了解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它们。描述、说出、知道,了解、识别、列举、指认。理解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解释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计算。解释、说明、比较、概述、认识、理解、区别、懂得。应用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

2、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析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辨析、运用理论或模型分析、阐明、分类、推动、应用。行为动词※理解压强的含义,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2、概述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关系;3、知道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量;4、能说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5、能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目标分解细化:1、通过压路机压路面、手按图钉等典型生活事例分析,让学生体验压力的存在,并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2、通过同一人穿滑雪板和直接在雪地上,以及轻、重按图钉等事例中,压力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让学生体验

3、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并利用小方桌、海绵、钩码等设计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任务型目标:3、引导学生利用探究结果,讨论如何比较2千克公鸡和3千克的鸭站在水泥地面上时,对水泥地面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知道压强的引入是用了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4、通过引导回忆比值法定义,让学生说出压强的定义、公式和单位。任务型目标教学行为可观察学习效果可量化目标可测性案例2:课程性质增加“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强调突出“综合性”(1)认识自然界内在的统一性(2)从整体认识自然和科学,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3)系统的科学方法训练(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

4、整合。(1)利用主题式复习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2)试图从“整体性”出发建构概念图(3)与STSE领域相结合(4)注重学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普适性、平衡与调节等体现自然界统一性的概念的形成。以“豆浆机”为主题的复习课豆浆机内部构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功电功率电功率的测量质量重力压强重力势能电路连接方式改变内能的方法电热器电动机物质组成性质、制备§1.4科学测量教学部分环节动物比身高测量的概念科学测量的概念讨论:哪些场合要用到科学测量小马哥哥、松鼠弟弟、牛叔叔比身高结果:甲:牛叔叔最高,小马哥哥其次,松鼠弟弟最矮。乙:小马哥哥身高为2倍松鼠弟弟身高,牛叔叔身高为2.2倍松鼠弟弟身高。

5、案例3:“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的内涵阐述得更加具体明确科学教育目标的落实现状:(1)对科学素养的内涵理解不够,落实到不到位。(2)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到位,“功利价值取向”主导教学行为。预设、短视、短效教学行为高度重视,生成、远视、长效教学行为严重轻视。极端的强化教学主宰教学。引发健康问题(生理、心理)、习惯态度问题、信念意志问题、道德品行问题、体验缺失、好奇心和兴趣丢失------◆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的认识能力;◆把蕴含在知识载体中的观念、态度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科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水的浮力”教学片段——

6、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受力情况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练习强化施力体方向浮力的测量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水的浮力”教学片段——浮力概念的建立下沉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水——其他液体——气体浮力产生的原因?体现知识形成的思想方法“功利价值取向”观念、态度---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上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停在水中(悬浮)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沉在水底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李老师,我上了全英排名前三的工科大学,准备读机械工程设计,真的很感谢您对我物理的启发,我很享受这门学科给我带来的快乐,谢谢!操作技能思想方法观念

7、态度动手动脑动情科学实验的教育功能“研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教学1、杠杆平衡的概念2、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3、实验思路设计4、分组实验5、总结结论6、问题讨论与交流(1)为什么采用水平静止来研究杠杆平衡条件?(2)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的平衡?(3)变式在“研究杆杠平衡条件”时,实验前将杆杠调节到水平位置平衡,其目的是。便于直接读取力臂大小消除杆杠自重的影响※√※在“研究杆杠平衡条件”时,----小柯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请你对实验加以改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