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

ID:46950814

大小:3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2-01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_第1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_第2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_第3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_第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2010级教育硕士臧佳摘要:在先秦思想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这个时期的思想显得活跃、奔放、色彩纷呈。孔子,是这一承上启下时期最为显著的人物之一。孔子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伟大教育家,是我国教育思想的奠基者。他献身于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教育目的、教育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论述,形成鲜明的观点。并且这些观点对于当代教育的传统继承、理论创新,有着重大的意义。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

2、工作,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十七岁起就收徒办学,到七十三岁去世,前后办学五十多年,取得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伟大教育成果。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源远流长。尽管孔子教育思想中含有历史和阶级的烙印,但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含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至今仍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孔子长期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孔子作为教育家,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纲领,他要把他的学生造就成为完善的人,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一“文、行、

3、忠、信”为教育内容,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教材,用他自己的方法来教,而且他把这种教育施之于各种阶层的人,不论学生是贵族与否。此外,他还删改过一些经典著作,从他自己的观点出发作出新的合理的解释。并试图用一种哲学思想来说明现存教育制度的正确性。或者,更准确地说,他是在竭力阐明他那个时代的教育制度的意义,并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行为赋予了它以新的生命。孔子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孔子就教育的起点和终极目标的关系提出了“庶、富、教”的理论:“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4、’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如同见马棚失火先问人不问马一样,孔子到卫首先关心的是人的生存资源是否得到保障,然后再谈教育。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从人本出发的,认为人首先要获得生存权,有了生活物资保障才能给予教育。教育是治国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实施教育又是以“庶”与“富”为前提条件的。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来概括。孔子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理论前提出发,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所谓“有教无类”,即,应该扩大受教育对象的范围,只

5、要诚心求教,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有教无类的“类”,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既有贵族子弟,也有被称作“贱人”和“鄙家”的子弟: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穷居陋巷、第食瓢饮的颜回。。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而在孔子以前,除了公子王孙的贵族子弟,普通百姓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官学垄断的局面,“学在官府”逐渐向“学

6、在四夷”转变,这无疑极大地扩大了教育对象,为开启民智打开了一条通途。孔子能在奴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倡导教育的平民化和主张教育的公平性,实在是莫大的进步。教学思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孔子有长期的教学实践这就使他的教学思想相当丰富。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他有诸多辉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学方法。“不愤

7、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宋代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