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948839
大小:124.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2-01
《兰亭集序公开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兰亭集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的情感变化及作者的生死观。2、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的感慨,并体会其中的积极意义。学案中存在及反馈回来的问题:1、合作探究2和3中,涉及到文中情感变化的部分,同学们的回答较模糊。2、对于作者为何要由第一段的写景、记事,马上转入生死观的讨论,大家难以理解。3、对于作者表达的生死观的积极意义更是难以理解。整合问题,回归文本1、结合背景讨论,作者为什么会突然转入“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岂不痛哉”,痛在何处?(结合第二段)2、作者为何而“悲”?(结合第三段和拓展延伸题)3、作者表达的生死观的积极意义该如何理解
2、?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并积极展示1、重在解题思路(系统分析)2、注意语言的组织互学释疑:点评:1、先审题2、评思路3、看语言4、给评分参考答案:1、东晋政治极为严酷,社会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此次集会众人难免各抒心中悲欢,谈生论死。作者在感受自然之美时,想到美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惆怅、哀痛,实属正常。(联想《赤壁赋》“哀…羡…”)由兰亭集会联想到当时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噪不同,但从中揭示了自己哀痛的根源: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3、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总之,由喜乐转哀痛,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参考答案:2、一悲: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古人相似,即生死无常,“死生亦大矣”。二悲:众人信奉的“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之词。三悲:作者由自己的感慨推想后人也会面对今人的感慨,这种无情的变迁又引起了作者的悲叹。参考答案:3、积极意义体现在:本文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在感伤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之美的执著和热爱。对于笃信道教的王羲之来说,对老庄哲学“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也表现出作者抗拒人生虚无的执着努力。虽然作者对死生的思考最终没有得出通
4、达彻悟的解决方案,但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的人生态度。自测反馈答疑解惑:第二题第三题第五题思维导图展示结语生死问题,始终是中外文学和哲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对生死问题的关注又集中于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王羲之也不例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即印证了这一点。从文中可知,作者的可贵之处并不只是一味“悲”“痛”,而是进一步思考了一些人生忧患的来源,并且敢于直面人生之悲,表达了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给后世的读者以积极的影响。东晋玄学(约317~420年)以张湛、韩伯、陶渊明、袁宏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
5、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便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