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944671
大小:1.48 MB
页数:58页
时间:2019-11-30
《苏教版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构成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学习导航1.生物群落、物种丰富度、生态位等概念。2.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重难点)3.群落的结构及影响因素。(重点)新知初探思维启动一、生物群落1.概念生态学上把在__________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_________种群组成的。同一时间微生物2.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_______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物种的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生态学上用_______________来表示物种丰富度,常用计算公式是D=S
2、/lnA(S:物种数目;A:____________;D: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物种丰富指数样地面积3.物种丰富度的调查(1)选择样地时应考虑动物体型大小、活动方式,例如采集大型土壤动物时,选择样地一般是在林下或落叶等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2)工具:在野外采集中型土壤动物时,需使用吸虫器,采集大型土壤动物时,主要使用筛子和镊子等。想一想1.农贸市场上既有植物、动物,也有各种微生物,它们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吗?为什么?提示:不能。因为农贸市场上的各种动物与植物之间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类型概念实例______________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
3、益大豆与根瘤菌______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争夺___________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互利共生竞争同一资源类型概念实例_____一种生物______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羊与草、狼与兔寄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营养,并对宿主造成危害的现象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捕食取食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利用的物质判一判(1)牛胃中的纤毛虫与牛之间的关系是寄生(×)(2)青菜叶片上的蚜虫与青菜之间关系是捕食(×)(3)蚕与桑叶的关系是捕食(√)(4)东北虎与华南虎的关系是竞争(×)(5)
4、黑鱼以幼鱼为食是捕食(×)三、群落结构1.形成原因: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___________逐渐形成。2.类型(1)垂直结构:指群落的_________现象。①植物由高到低依次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层次。②动物的分层与不同层次提供的食物和微环境有关。相互作用分层(2)水平结构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__________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②特点:种群呈现局部范围内的_______分布,如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是具有_________。③影响因素:地形、________、湿度、人与动物等。水平状态片状镶嵌性光照3.生态位(1)概念: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5、,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________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2)意义①生态位的__________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②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位置多样性想一想2.实验中,两种草履虫之间竞争会使其中一种消失,但在自然环境中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试用生态位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提示:在实验中两种草履虫的生态位相互重叠,竞争激烈,使其中一种趋于绝灭,但在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然选择,生态位发生分化,减少或排除了物种间的竞争,使它们共存下来。要点突破讲练互动要点突破要点一生物群落中的种内关系与种间关系1.种内关系的分析种内关
6、系是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如种内斗争、种内互助。种内关系2.种间关系的分析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相互依存捕食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和被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呈周期性的波动,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类型曲线图例箭头图例种间关系竞争C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结局有三:一是两种群个体间形成平衡;二是A取代B;三是二者在空间、食性、活动时间上产生生态位的分离寄生寄生种群A得利,宿主种群B受害,寄生物一般比宿主小,如蛔虫与人特别提醒(1)不能将竞争与种内斗争混淆,竞争只适用于种间关系。(2)不能将寄生与腐生混淆,寄生生物依赖于某一宿主,其营养物质来源于
7、活体生物;腐生生物不依赖于活体生物,其营养物质来源于动物遗体、排泄物、植物残枝败叶或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物。(3)注意对捕食概念的理解,一定要体现出是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活动,“同种或与非生物”之间的摄食,都不是捕食关系。例1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